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书法 艺术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清代书家对笔法概念的“误读”

        清代书家对笔法概念的误读

        行书诗轴 何绍基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清代书家阐释、运用前人的笔法概念,往往偏离了这一概念的原本含义从而发生误读。通过对“平腕”“回腕”“使转”的语义分析,可以看到这些概念在清代书论中发生了意义的歧出。

        “平腕”之说,本是出于提倡双苞执笔,以与单苞执笔相区别。双苞执笔书写,比起单苞来手腕更平一些,笔管也相对更加垂直。“平腕竖锋”,并未强调手腕要平到何种程度,也没有人强调笔管要垂直到何种程度。清代以前的书家谈论“平腕”,本是非常平易的,然而在清代,有的书家如康有为把平腕竖锋从一种朴素的描述理解成一种严格的规定,如此执笔是为了在书写时调动“一身之力”。

        “回腕”本是描述运笔的动作,在何绍基那里则变成了执笔的姿势。“回腕”执笔,除了追求“通身力到”,亦是为了在楷、行、草书中表现篆、隶笔意。

        “使转”在孙过庭的解释中包含了运笔路线中的直和曲,“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镮盘纡之类是也。”而包世臣阐释、运用“使转”这一概念,有时指旋转笔管而保持中锋,有时指笔画的转折处,有时指行笔路线的弯曲。无论哪一层含义,包世臣都只强调了“转”,“纵横牵掣”的“使”被忽略了。强调中锋与用曲,与包世臣对篆、隶遗法的尊崇是密切相关的。

        清代书家对平腕、回腕、使转诸概念的富有时代个性的阐释,蕴含着对篆、隶笔意和奋力运笔的崇尚。随着金石学的兴盛,秦汉六朝碑刻成为书法的范本,清人对古今笔法之贯通有了特殊的体认,作楷、行、草书也要尽力表现篆、隶遗意。古碑饱满雄健的笔画,以及羊毫笔与生宣纸的流行,也促使清人进行多样化的笔法尝试。一个蔚为潮流的趋势是,将心理的“力感”通过增强物理的“用力”而表现出来,不仅运以肘腕之力,甚至要运以全身之力。清人带着这样的观念去解读前人的书论,似乎从前人那里获得了古老的印证;而前人的笔法概念到了清人笔下,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着意义的变迁。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191(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577(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