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书画 艺术 美术 书法 安徽 综合新闻
      分享到:

      方以智浮山题刻及其书艺

        方以智浮山题刻及其书艺

        方以智题“行窝”摩崖石刻 枞阳县文物管理所供图

        方以智与浮山有不解之缘。

        浮山,又名浮渡山,古名符度山,为安徽历史名山。新中国建立前属于安庆府桐城县,今属铜陵市枞阳县浮山镇。浮山是一座古火山,又是一座佛教名山和文化名山。一大批文人墨客,如左慈、陶侃、孟郊、白居易、范仲淹、王安石、黄庭坚、赵孟頫、王阳明、黄道周、何如宠、左光斗、张英、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魁等都游览过此山,留下大量诗篇和摩崖刻石。

        桐城与枞阳,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文脉相通,历史上互有归属。方以智幼时读书于“此藏轩”和“墨历岩”,少年多次游历于此,后又在浮山传经布道,对浮山有深厚感情。方以智少时读书于此,成年后著书于此。方以智在浮山还有以下行踪:

        明天启六年(1626),16岁时从清隐法师游浮山,探洞穴,操笔题岩。明崇祯八年(1635)冬,25岁时,葬母浮山,依岩读书。明崇祯九年(1636)一月,26岁时,归桐城,再营母墓,结庐浮山,诗赠清隐法师。清顺治十五年(1658),48岁时,与刘汉、戴移孝等游浮山,徜徉岩间,题诗相和。清康熙八年(1669)春,59岁时,桐城方氏“报亲庵”落成,方中发亦建“还庵”于枞阳,以待方以智返乡;是年,方以智从清原山寄题浮山“抱亲庵”。清康熙九年(1670),应安徽巡抚张朝珍、桐城县令胡必选、乡绅吴道新之请,住持浮山大华严寺,为浮山佛教第十六代祖师。清康熙九年(1670)春,60岁时,方以智容貌日衰,难以返乡。闰二月二十四日,方以智遣山足兴斧先至桐城清理寺院,委为华严寺监院。临行方以智叮嘱谆谆,所愿者:一修《浮山志》,一建藏经阁。

        方以智为浮山作的诗文有:《野同岩步先人韵》二首,《寄吴夔田》《寄吴次履》《寄吴庆伯》《寄吴集万》《与山足斧》等。选其一首如:

        野同岩步先人韵二首(选一)

        巨灵轻撒手,沉石忽然浮。

        洒地苔千点,掀天墨一沤。

        钵应收滴乳,斧复造神楼。

        穿碎蓬莱骨,何妨纸上留。

        方以智还有《浮山拜先母吴太恭人墓》七律二首。诗中充满对母亲的思念、追忆和感激之情。

        其在浮山作的文章有:《修浮渡山舍利塔院引》《浮渡山报亲庵说》《远祖塔院斋僧田记》《浮山游记》等;呈文、书信,如:《与胡简上明府》《与孙鲁山司马》《复吴函云水部》《复吴夔田明府》《与陈默公司马》《与山足监院》《复合邑公启》《答怀宁县绅缙请住华严寺启》《答延陵吴山主公启》等;亦有著作以“浮山”为名:《浮山文集前编》《浮山后集》等。

        浮山是历史上桐城境内的名山,方以智家族与浮山有很深的渊源,方以智晚年曾准备回乡主持浮山华严寺,然西江人士坚留,事务又未了,加之身体虚弱终未返乡。最终方以智归葬于浮山。在浮山华严寺后有方以智爪发塔,在浮山北麓“金牛驾轭”地有方以智肉身墓葬。

        方以智浮山题刻

        浮山以摩崖刻石闻名,现已发现摩崖刻石480多块,清晰可辨者350多块,堪称是一个书法艺术宝藏。方以智在浮山的题刻据记载有8处之多。

        1.密岩。为方以智16岁书。在《浮山游记》内有:“愚者十六时,与清公游,题曰‘密岩’,今视而嗤之,幸为苔掩耳。”

        2.行窝 方潜夫氏命子智书。在野同岩外,长0.7米,宽0.33米,字体楷书。此刻为方以智受父亲方潜夫之命而书。方孔炤(1590—1655),字潜夫,号仁植。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嘉定州知州。调任福宁知州、兵部主事,明代名臣。“行窝”是指人生无定所,大地处处皆“行窝”,意指“有志者,志在四方”。

        3.吴观我先生指天处 外孙智书。在滴水洞口前天珠石上,长2.4米,宽0.5米,字体魏楷。吴观我即方以智外祖父吴应宾,号观我,进士出身,精通释儒,著有《学易全集》《学庸释论》《三一斋稿》等。

        4.墨历岩。即丹丘岩,高2米,纵3米,横4米。方以智别号墨历,此岩亦是方以智自题。

        5.一掌岩。在墨历岩之右,抱亲庵后,岩高2.5米,纵4.5米,横9米。愚者取《楞严经》:“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方以智题。

        6.通天陌。在华严寺,愚者智题。

        7.剑谷。在华严寺,愚者题。

        8.在栖真岩内崖壁上刻有无可大师偈云:“绝壁巉岩惯放脚,双关一带同杀活。残枰敲碎通天眼,那问黑白落不落。”落款已难辨识,模糊可见“愚者书”字样。长0.42米,宽0.28米,右起竖式,阴刻五行,满行6字,每字约5厘米见方。字体行草,方以智题。

        现在可看到比较清晰的、被文物部门登记的3块题刻是:“行窝”“吴观我先生指天处”和“绝壁巉岩惯放脚,双关一带同杀活。残枰敲碎通天眼,那问黑白落不落。”

        方以智浮山题刻书法艺术

        在中国书法史上,明代书法是以行草和楷书见长的,派系林立,名家辈出。尤其在晚明时期,呈现出灿烂夺目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为晚明心学禅学对士大夫心态的影响;帖学盛行对时代书风的影响;文人结社对地域书风的影响;西学东渐对晚明思想界的影响;还有经济社会生活对书艺的影响等。方以智生活在晚明清初,他的书法艺术无不打上时代的印记。当然,方以智书法还有两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一个是家学渊源;一个是自身的性格和人生经历。

        方以智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方大镇,父亲方孔炤皆有书名。有论:“中丞公(方孔炤)笔势似大令”,精于书法,上追晋唐,书风洒脱。又得才女二姑方维仪的精心抚育,这些是方以智书法家学传承之底色。方以智博学多才,好友陈子龙评价:“六龄知文史,八岁游京师,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十五通剑术,十八观玄仪,旁及易象数,无理不可欺。”方以智又善题壁书,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所到之处,多留下诗文、题刻。并且对写擘窠大字有专门体会,对“擘窠”书体有过考证。施闰章《无可大师六十序》曰:

        ……间同幽人韵士,疏瀑泉,涤奇石,碑铭偈颂,照耀林谷,片语单辞,无非大道,佥以为枯荆复茂,山川改观,师之力也。

        方以智“十二工书法,隶草腾龙螭。”宗法“二王”终生不渝,且涉猎虞永兴赵松雪唐宋诸家,书风沉厚高古,有奇崛之气,在明末清初书坛上艺术风格和成就高标卓立。由于自身坎坷的人生经历,方以智书法不同时期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面貌。大要言之方以智书法取法钟、王,纵横旭、素。

        但就浮山现存的三块题刻看,“行窝”端严大气,工稳厚重,有魏碑运笔而具鲁公体貌;“吴观我先生指天处”,魏碑楷书,用笔刚劲,体现出方以智书法的取法多样;“绝壁巉岩惯放脚,双关一带同杀活。残枰敲碎通天眼,那问黑白落不落。”七言绝句为行草书,用笔纯熟,挥洒自如,推测是方以智中年作品。三块摩崖石刻据推测并非方以智在摩崖上书写的,而是根据摩崖题刻的特点先书写好,然后凿刻上石的。三块题刻书法与方以智“二王”的帖派书卷气和行草书带有章草意味的纵横有象实不相侔。与方以智披缁逃禅后其他题刻艺术比较,如与方以智广西桂林七星岩寿佛洞外题“山高水深”行书石刻和江西清原山方以智书“天在山中”楷书摩崖石刻风格也不相同,这里有方以智书法的风格演进与题写摩崖石刻书法的艺术特点所致。

        方以智书法注重传统,讲究文化修养。愚者曰:

        必临古帖,乃不坠恶道。光与古人为一,乃能别变。笔泯于法,腕忘其心,始享方圆同时耳。

        方以智的书法作品又多为自撰的诗词,以诗词之意境增书法之韵味,塑造了方以智艺术家的形象。他积年累月沉浸于屈骚汉赋、唐诗宋词,博览群书,精研众艺,并以儒、佛、道“三教”之我见做到潜龙勿用之意蕴,洗心退藏,退藏于密,然后宣泄于尺缣,挥洒于摩崖,不是为书法而书法,而是有感而发、有感而作。其识见、个性和才艺更能得到充分体现。前贤论诗云:“诗功之深,非胸中有万卷书不能挥洒自如也。”书法亦然。这也是方以智书法艺术给我们的时代启示。

        夏冬波(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247(s)   13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22(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