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书画 书法 艺术 美术 浙江 综合新闻
      分享到:

      鲍贤伦书法的风格价值

        鲍贤伦书法的风格价值

        鲍贤伦 世范士则 48×48cm

        布冯关于风格讲过:风格即人。这和刘熙载所谓“书者,如也”同调。

        这些年我去绍兴、杭州少了,但经常从微信平台上看见鲍贤伦的书法作品和他的展览盛况,这就必然让我想到他这个人。他是一个性格超常稳定的人。从我刚认识他开始,在漫长的二、三十年中,他的待人接物、他的所思所想所言、他说话的语速和微笑的面容、毫不夸张而实实在在的真诚与热情,似乎没有因岁月而有任何变化。这一点,就像他的书法:执着地挥毫隶书,非常自然一往深情无比细腻地向你倾诉着他的人生心曲!

        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很少有革命性的变化,而往往都是有“沿”有“革”,这种积累性的艺术传统发展之路正是中华民族近万年文字——书法历史演变的轨道,这与西方的当代艺术求新求变观念似乎是有相当差异的。站在这个立场上来阐述鲍贤伦书法所形成的几个风格特征,既可以使它的创新之路清晰起来,也可以有鉴于当代书法创新的多样化认识。

        鲍贤伦书法“最入古,最风格”的

        后现代特征

        从战国、秦、西汉,直到东汉中期,被称为文字发展史上的五百年“隶变”时代,这个时代的书法与文字形体的演变过程随汉简的消失,并未被其后一千七百年左右的书法家所发现和注意。这些所谓“草篆”的甲骨文和似篆非篆似隶非隶的秦汉简牍的现代考古学发现以后,几十年来由沈寐叟、罗振玉、董作宾、黄宾虹、王蘧常等为代表的古文字专家为前导,最终演变成当代破体书大潮,并在最近三十年中成为当代篆、隶书的主流。我把这个一反有序沿袭传承东汉铭石体隶书的链条打断,跳跃返回学习借鉴两千年前的书法状态称为“后现代主义”潮流。这个潮流在短短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内,成为中国书法的断代史特征。

        如果我对现、当代书法史的描述是合乎实际的话,那么,鲍贤伦书法便是这段书法史上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代表性书法家之一。更由于2002年在湖南里耶发现秦简以后,他敏锐的观察力和强烈的表现能力率先借鉴取法之,成功改造汉隶的扁方成为秦古隶的长方形体,成为这个后现代书法朝流的先行者和佼佼者。

        从世界文化艺术史观察,东西方均有借古开新的。这种同与不同,是文化艺术不断创新的有效模式。鲍贤伦2006年杭州恒庐美术馆的“梦想秦汉”书法展之后,又明确提出“最入古,最风格”的学术理念,并以他几十年勤恳耕耘的隶书创作循此路而有大成,被我称之为后现代风格特征的创新之路。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我襟怀古”书法大展确实非常震撼!把秦汉时期烽寨出土的简牍小字蜕变为当代殿堂展示的擘窠巨制,尤其是主展弧形中央大厅,一幅《归去来兮辞巨幛》,满壁生辉,煌煌赫赫,神秘宏大。这是神奇的书法巨变:把汉末碑刻扁方八分汉隶小字,演变成秦简长方形态的似篆还隶的榜书;把一简一行的简书,演变成百平米以上的巨幅大作;把两千多年前的古老文字,结合如此和谐的秦皇兵马俑方阵似的现代视觉图像!从那一刻起,书法家鲍贤伦化腐朽为神奇的创作形象已经在自金冬心、伊秉绶们在东汉末年碑铭隶书基础上拓展的创新脚迹,并在当代书坛已进入殿堂级创造的新经典。

        鲍贤伦“书分三体”的“隶变”新姿

        南朝宋羊欣在《采古来能书人名》中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这里所谓的“三体”并非指带有文字学意义的书体,而是指同一时代所使用的文字在不同使用范围内的不同书写方法。我正是从这一个人类所共有的文字和文明历史传统中,观察到了鲍贤伦隶书创新中的新看点。他的脚步仍在前行。五年之后的2019年,《归去来兮辞巨幛》由纸面转向了石面——铭石书。

        在新昌石门坑完成了摩崖诗墙。创作和制作摩崖作品当然是怀古和复古,那么在如此急速现代化城巿化的中国,把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诗意境界如此自然地与现代文人的艺术书写融为一体,是正在进行的历史活化。当你看见农民正在现代的书法摩岩前耕种这种蒙太奇式的四维时空图像时,你会游疑于艺术—生活相交织的幻境中!这是装置艺术吗?不是。是行为艺术吗?也不是。这是鲍贤伦在秦隶书体在展示场景变化转换过程中获得的艺术当代性。

        我也把审美注意力调整到他把秦隶书法从书卷文事演化成铭石行为的视觉创造细节,即在纸上带有简书侧锋笔法的特征,在石面上转化成了金石气息的中锋笔法。我没有更仔细地调查,这个细节的变化是在工匠的镌刻操作还是书法家拷贝勾摹所带来的。自然,从这里我们也可以进一步观察到由“帖”入“碑”在书法创作中的复杂转换过程所发生的视觉变化。但有一点值得确定,新昌石门坑完成了的3400cm宽、400cm高的《归去来兮摩崖诗墙》是鲍贤伦成功的秦隶风格的铭石书代表作。

        可以非常明显地观察到,鲍贤伦2020年在上海中华宫举办的“大块文章”书法展中,“汉地广大”开篇的《急就章》应该是在石门坑《归去来兮摩崖诗墙》后创作铭石书的继续。这幅2000cm宽、500cm高的作品,俨然有汉代早、中期碑崖石刻书法的书体特征,即没有蚕头燕尾的隶书。从“汉地广大”篇中的构思小稿中也可以看出,许多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出土的汉代刻石显然纳入了鲍贤伦以秦隶为主体的铭石书转换,拓宽了清代后期碑学书风中的隶书范式。

        在“大块文章”展中,除了秦简向铭石书的转换以外,我们看到在钟繇“行狎书”上的转换作品。所谓“行狎书”即现在所谓翰札手稿行草书。鲍贤伦隶书并没有寻求其隶草—章草的书体转变,而是在追求隶书的行书意味。在其“隶变探微”篇中,刊载了约三十幅简书“临习作品”,皆一去工整的碑铭结体,或篆或隶,或篆多隶少,或篆少隶多,在寻找五百年隶变过程中“行狎书”的变化。除了书体结构的变化,他同时寻求笔法变化中的各种点画形态。同时,又把这种变化演绎在条幅、楹联、斗方、手卷作品中,或大幅或小幅,或大字或小字,堪称多姿多彩,琳琅满目!在当代书家的隶书创作中罕见有如此精研细磨下大功夫者。

        就碑铭化和行狎化的两种追求中,如果说“大块文章”展及其之前的“梦想秦汉”展、“我襟怀古”展等偏重于取法并多有其痕迹可寻的话,这次“水送山迎”展则融会贯通自出机杼自由放任自家面目精深化纯熟化了。这次的大件碑铭化作品有杨维桢《富春八景诗序》、罗隐《东安镇新筑罗城记》、晁补之《新城游北山记》中,有三件量身定制的作品分别为360×1300cm、248×1100cm、230×1100cm,结合富春江地区历代文学名著的选择,用各种章法格局、各种点画趣味,充分表现了碑铭作品的历史性、仪式感和经典气息的追求。从视觉审美的感受来看,让接受者从震撼突兀转向了宏阔而安适。

        其行狎化作品中我看了40余件各种幅式、各种大小、各种趣味的作品,随同所书富春江历代名家诗文的文学暗示,真如入山阴道中目不暇给,堪称书中有画、画中有诗。书法家的创作冲动感淡化了,作品的艺术审美从结构点画形态转向了诗意的品味中。每件作品都有不少文字,包括许多半尺作品,它吸引你去逐幅逐字阅读,让你从优雅的章法构成和字形笔墨进入境界感会的深度审美娱悦之中。我想,展览开幕时,作品与富春江的美丽山水相映成趣,更会给人一种神清气爽感会万方的艺术享受。

        我认为这次“水送山迎”一定会大异于北京中国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那种赶庙会似的展厅喧闹,而从细微变化处去诱导人从从容容贴近自然贴进历史的艺术境界中。这种由翰扎书写所创造的新文人趣味难道不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吗?

        鲍贤伦主题性大展对书意创造的启示

        从西方传播来的当代艺术讲观念性,与中国传统艺术书法不谋而合。从这种时代背景来观察,鲍贤伦在每一次较大个展中,均有明确主题的观念暗示,一定程度上是对书法审美价值的丰富性的导向。

        鲍贤伦为书法界所认识的大约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中的获奖隶书作品,然而他的书法老师徐伯清先生是海派儒雅的帖学书风名家,所以在其后的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末均不时有小楷、小行草作品问世。如“大块文章”中记录自己“隶变探微”历程中1989年的《苏轼词二首小楷册页》、1998年的《唐诗四首行草轴》。其实,他当时的隶书仍多沪上来楚生等的笔意。他的隶书忽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千禧年前后,这种变化应该起始于1996年出任浙江省文物局局长,那应该是他“最入古”的开始。2001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一年,他在寝室里摆了一个书案,还不时来我家论书,我忽然对他字形变长的隶书大加赞赏。那时,继长沙走马楼吴简出土的轰动外,湘西里耶秦简的出土必然深深打动了经常关注考古信息的文物局长鲍贤伦。那一时期,他和我一起参与徐渭墓的修复、去绍兴越王大墓遗址、去看河姆渡遗址,给我讲良渚文化的新发现。看到他对最新的考古学书法资料的吸收,让我对他的书法形式风格的突变刮目相看,并大加鼓励和支持。如果可以说他2006年的“梦想秦汉”展,是他迷恋于“最入古”的鲜活写照的话,其2014年的“我襟怀古”展,则让我仿佛看见他忙碌在文物工作第一线和充满激情的书法创作的身影叠化。其后,他2020年的“大块文章”展,则可以看见他这种双重性的工作和创作的人生进境。

        值得提到的是他这次即将开幕的“水送山迎”展,即他的秦隶新体创作在环境展示和审美功能上的悠雅选择与深化。古人云:“匆匆不暇草书。”现在从“匆匆”中解脱,得以在东西半球山水遨游中所取得的对自然的新知,用心体晤书法创作与环境的关系交汇中的生活激情和艺术诗意。他从作品的审美环境不同,书写文字功能与用途不同,从而寻求书写形态的变化,自然而然地表现在作品之中。如果审美仅仅停留在鲍贤伦书法点画和结构的视觉层面上,而不兼论艺术与人生交汇的状态,即是对其书法艺术价值的低估。

        鲍贤伦在选择书写各个主题大展的古人文学经典后,有不少自题自跋,并在体会文章中阐述它在时空变化中新的意义,这可以看出他在追求书法综合性审美的实践。

        作为书法家鲍贤伦的丰收季节展开了!他在筹备“大块文章”展时曾经提出过“写什么”和“怎么写”的自问。所以我斗胆就他在“写什么”的自问上提出类似于李泽厚先生对我们当代书法艺术创作者的期待:作为贵州大学中文系出身,又曾任绍兴文理学院中文系主任的书法家鲍贤伦,增加书法创作文字内容的“内卷”化追求,在稍为悠闲的退休生活中略施其固有的文学素养,在精心挑选书写广大的历史文学文化经典的同时,更多地纳入自作诗文书写,获取人生内载的更为亲切和独特的“文学的内容或观念意义”,为自己的书法艺术开出更多新生面,创造新高峰!我有理由乐观地期待着!

        (文章有删减)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74(s)   1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