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展讯 >> 台湾 台北 画廊 个展 台湾
      分享到:

      脑残游记——姚瑞中个展

      作者:核实中..2015-09-21 10:00:46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脑残游记——姚瑞中个展
          展览名称:脑残游记——姚瑞中个展
          展览时间:2015/09/26~2015/11/29
          展览地点:[台湾]-台北市內湖區瑞光路548巷15號1樓-(耿画廊)
          主办单位:耿画廊(台北)
          参展艺术家:姚瑞中

        一部当代漫游者的修真小说:「脑残游记」

        文∣张礼豪

        「夫梦之情境,虽已为幻为虚,不可复得,而叙述梦中情境之我,故俨然其犹在也,且不知其归于何所,虽有此如梦之百年之情境,更无叙述此情境之我而叙述之矣。是以人生百年,比之如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而必欲孜孜然,斤斤然,夫此如梦五十年间,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既不能忘;而此五十年间之梦,亦未尝不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亦同此而不忘也。」

        ──刘鹗《老残游记续集》

        今人或许对《老残游记》的印象只停留在遥远的国文教材裡其中一个章节,甚至可能完全感到陌生。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学来到明末清初时,产生了所谓的「游记」这一个独立的文体,对于名山大泽等地貌水文的纪录相当真确,具备地理志自然书写的特性,但在写景之馀也不忘抒情,成书于明崇祯时五年(1642)的《徐霞客游记》便为其中最知名的例子。

        旧时老残‧今日脑残

        可以想见,生于晚清的刘鹗(1857-1909)对此一文学体例肯定相当熟悉,然而执笔所作却有点似是而非,他创造了「老残」这号人物,交错应用既是纪实散文,又有虚构小说的叙事方式,描述其以江湖郎中的身份在山东济南一带游历的所见所闻。此书的前半部内容的确像是游记一般,但越到后面却可见越来越多对于时政的针贬,藉由这样的转折,刘鹗以其精准而抒情的文字,刻划历历地描绘出当时已经来到既老又残之境况的满清帝国,间接表达他对于个人身世、家国、宗教等诸多方面之见解;而老残则成为一个大时代下标志著生命流变的象徵,不但钩勒出时代的氛围,也再次敲响历史的回音,让后人得以从另外的孔洞,去窥看这一卷帝国末日的山水长卷。

        如果在google搜寻「脑残」一词的话,其中香港网络大典指出该词源于日本词语「脳に残る」,其后传入台湾后便迅速在华人社会中流传出去。该词在华文圈内解作「脑部功能残缺、智力不全」,大多做为谩骂他人之用。除了与老残谐音取巧外,无疑也挟带了针对当代社会比诸百年之前,非但未见进步,在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乃至于人民素质等许多方面,可能都要相形失色的几分嘲讽意味在内。试读姚瑞中的创作自述,他便开宗明义地提问:「『脑残游记』是一档自传体式的展览,描绘了过往二十馀年到处晃游创作的漂泊人生,对照于现今社会处境,白目之辈大有人在,或可以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谁不脑残?但山水美景人皆可揽,又何来脑残之举呢?」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其对自己过往荒唐的青春年少不无羞赧腆然,而随著年岁渐长,看待事物的胸襟气度愈大,对于层出不穷的社会乱象也多是点到为止、一笑置之,并且转而重拾传统文人澄怀观道、卧游山水的生活美学,以求涤尘去虑、心无罣碍之悠。

        由此出发,姚瑞中此次倾力推出的「脑残游记」系列新作,从精神层面来看,或许与刘鹗在继承传统同时,更要颠覆传统的思想不无相通。但姚瑞中的企图明显要更大一些──他其实是同时面对文学与绘画两种迥然有异的叙事结构与传统,并加以梳理之际,还刻意将当代影像、次文化漫画乃至于多元宗教等多歧的移动视角与对话可能,一如投射灯般地尽数打在其身上,一方面细数其踏上艺术创作凡廿年来的生命历程,另一方面则揭露出人类在当代生活中面对诸多光怪陆离之现象时,著实难以迴避的集体反应与情感纠结。

        道士上山‧以艺修真

        事实上,对姚瑞中稍有认识的人大概都知道,他相当热衷于登山,认为只有身体力行去爬山,才能认识到台湾真正的壮阔。因此在就读国立艺术学院(台北艺术大学前身)时期,他便偕同好友共创该校登山社,陆续探访台湾的名山百岳。而在山上,也成为激发其创作灵感的最佳场所,像是他在雪山七卡山庄所拍摄的《介入》,为他赢得1992年台北摄影新人奖的殊荣,从而正式踏入艺术圈。此后陆续多个系列作品,也与群山脱离不了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这麽说,早从这时候开始,姚瑞中就已经如同道士上山一般,开启了他此后人生以艺求道的修真历程。

        所谓的「修真求道」,是道教自唐末五代以降,依託黄老思想的一个特殊术语,意指修行者借用假我(肉体)为媒介,以达臻真我(心灵)的完整圆满境界,包括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等诸多步骤,次第分明,虽依不同门派而略有差异,但归根究底实与中国传统绘画中文士澄怀阅览山川风月,以观究自然穷变之道,归来写胸中丘壑、卧游其中的的美学建构系出同源。随著艺术家以澄静,并且诚敬之心来面对自然,就越能体悟寄寓于山水之中的大道,让自己的生命得以焕然一新再新又新,如同源源不绝的流瀑自高山倾泻而下,形成一个永不止竭的循环。诚然我们所见,姚瑞中此前的诸多创作已略现端倪,并在这次个展中,得到关键性的飞跃。

        此次展出的多件作品,姚瑞中延续此前挪用中国古代绘画之题材(然而所选已渐非耳熟能详者),注入其自真实生命体验中撷取出来的内容片段,又刻意添加了如同漫画对话框,或者电脑萤幕视窗适时增生弹开,进而跳脱了传统线性叙事的侷限,不断分岔出叙事中的叙事,一如人们想像养胎仙守自然之气等修真过程的不同阶段如何在绘画上示意的样貌,使得叙事既近且远地穿插游走在虚实之间,绕转生命的轮动;而在技法上也从早期自创发展的「春蚕吐丝皴」,改以「硬笔磨砂皴」之笔法取代,使画面流露著历史的斑驳况味,也形构出前所未见的视觉面貌。

        漫游千里‧浮生若梦

        举例来说,2014年七月,姚瑞中受大陆艺术家史金淞之邀,从台北飞泉州,转抵武汉。翌日搭乘一辆中型巴士,途经襄阳、樊城,车行数百里后终于到达武当山脚。隔天因身上拍摄装备过重,捨徒步上山而改搭缆车登高,沿途云雾飘渺,另其颇有驾临太虚之感。从武当金顶下山后,再驱车前往神农架,而后展开长江三峡大坝之旅,此行最终则在荆州古城揽胜后划下句点。如此在古代不知须费时多少时日的壮游,拜现代交通工具发达之便,千里彷彿只在咫尺之间,风景胜地却也只能留下流动的印象。根据此行为本的《老姚游记之江陵揽胜图(临萧一芸「岩壑奇观图卷」)局部》,姚瑞中所援引者于画史并无大名,乃明末清初姑苏画派创始人萧云从之姪,经常随侍在旁,为其申纸研墨。耳儒目染之下画艺大进,云从晚年更多由其代笔,观者莫能分辨,反而本名之作传世极少,让姚瑞中更有咨意挥洒的空间。在这长达近16公尺之长卷,姚瑞中刻意将武当金顶安排于画幅接近正中的位置,并描绘一名道士浮飞半空之像,无疑是个人心境的十足反映,也成为此作的注解所在。

        同样以走访异地之经验入画的还包括《老姚游记之澳洲仙岛(临文徵明「溪山秋霁图」及赵伯驹「滕王阁宴会图」局部)》,巧妙地将两件分属不同朝代的传统古画嫁接在一起,并将澳洲包括雪梨歌剧院、大堡礁等多处人尽皆知的观光景点与活动放入,而在其中描绘黄金海岸的局部又挪用了日本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神奈川冲浪裡》一作之图样,彻底体现了全球化时代下多元的视觉交混与消费。至于《脑残游记(临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与《浮生若梦(临佚名「仿郭熙雪山图轴」)》两件则分别以不同的视角切入,前者回顾了姚瑞中在过去廿年间艺术创作的十件代表作品,按先后顺时针嵌入山水长屏之中,画面正中则是站在台湾岛上,如佛拈花微笑之其人;后者则以北派巨碑式山水之构图,除向北宋大家郭熙致敬之外,则描绘了前半生八个不同阶段的重要时刻,俨然私密日记之现形,个中酸甜苦辣惟其自知。

        对照年近半百的姚瑞中近来生活益发单纯,在画图布色之馀便是閒居养气,既是道家哲学思想中「大隐隐于朝」的潇洒体现,同样的也是班雅明笔下,身处于都市文明与拥挤人群,却又能以抽离姿态旁观世事之漫游者(Flaneur)的最佳写照。如此一来,益发让人觉得此次「脑残游记」一展就如同一部当代漫游者的修真小说,所涉者上天下地、返古入今,非但得见往事并不如烟之情,亦多所诙谐嘲讽之趣,同时也使得原本已日渐模糊,甚至几乎走向消亡边缘的中国绘画传统得到了喘息的机会,而与向来由西方美学强势主导的当代艺术形成了必然发生的碰撞与融合,建构出重峰叠峦、绵亘不绝的满壁江山。观者拾步缓行此间,纵使未必可以凝气怡身,至少也能走入一片视野辽阔、看似喧嚣的寂静之中,一晌贪欢。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130(s)   2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