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综合新闻
    1. 图书馆里的非遗味儿
    2. 读者在湖南图书馆新春文化庙会上排队领春联 1月17日下午,在一场创意国潮民乐快闪中,湖南图书馆开启了第十八届新春文化庙会。这是一场图书馆与读者间的默契约定,是湖南图书馆每年如约为读者准备的春节仪式感。 长沙市民曹郁之手持春联纸排在长长的队伍中,等待现场的书法志愿者书写春联。“我在湖南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要举办新春文化庙会的信息,专程来参加。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儿,排队等待40多分钟也值得。”曹郁之说。 不远处,一对小情侣正十分起劲儿地用扇子扇风,以晾干他们刚刚领到的春联,未干的字迹散发着扑鼻的墨香。“春风化雨润桃李,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北京大学书法的多元形态与美学层次
    2. 蔡元培书法 纵观历史风云,书法在每个时代都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书法作为文字、文化与艺术三位一体的综合身份象征,在当代社会备受瞩目。北京大学作为最高学府,历来重视书法,一百二十多年来已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统,具有不可忽略的文艺美学意义。 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夕,蔡元培先生引入美育的概念,由此奠定了北京大学的美育传统。蔡元培1917年提出“要将书法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将书法贯彻在北京大学的美育实践当中。美育对于塑造人心、涵养学识的润物无声的美好作用,一直涤荡着凡尘,滋养着未名湖畔。自20世纪初以来延续至今,北大书法从文人书法、学者书法发展到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词翰并妙 春意盎然——集字春联漫谈
    2.   春节临近,集字春联在网络上渐成风尚,可谓异彩纷呈,春色满目。然而,春联对语言艺术、书法艺术两方面都有很高要求,想要把集字春联做得妥帖而精彩殊非易事。   五代后蜀国君孟昶曾于某年除夕亲自在寝门桃符板上题词:“新年纳馀庆,佳节号长春。”一般认为这是最早的春联。南北朝骈体文达到鼎盛,南朝永明体发展到唐代近体诗,格律越来越成熟、定型,为对联完善创造了条件。但是,对联的规范成熟,春联的普遍流行,有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清代康熙年间文人陈尚古所著《簪云楼杂说》记载:“春联之设,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帝微行时出观。”大概这是春联得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存念”在美术馆中
    2. 关山月 为精神文明建设作贡献 83×53cm 1991年 中国书画有其独特的形式,包括题跋和题跋的方式。其中在画面上题写受赠者姓名或名号“上款”,表现出了与一般作品的不同,个中有很多可以叙述其关系的故事。这种方式和过去文人的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而美术馆作为具有现代性并与社会关联的一种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其公共性的特点又与传统书画收藏的私享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美术馆、博物馆的收藏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是构成美术馆独特性的重要方面。如果基于美术馆的收藏去反映中国书画这样一种独特的形式,应该是中国各级美术馆的责任所在。另一方面来看,如果美术馆的收藏能够注意到中国书画具有独特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再读包世臣家书
    2. 包世臣 书法 取之其书学理论文章《历下笔谈》 当今不少书家,知道泾县包世臣(后简称先生)作为晚清嘉道年间著名的“经世学”家、治水专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人可能很多,其著《艺舟双楫》书论文献,不仅被清未士大夫和书家推崇,直至近现代乃为无数书法家膜拜敬昂,至于读到先生家书者,更加微乎其微了。 近三年,我在修改《包世臣先生传》时,又一次翻检1981年上海书店印发的《清朝野史大观》,再次读《清朝艺苑·包世臣家书》,字字句句,蕴藏着清代士大夫重义、重情、重孝的道德操守,让我感叹,让我唏嘘。 先生于乾隆四十年(1775)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中国文联老艺术家走进北京什刹海街道送“福”
    2. 在乙巳蛇年春节即将到来之际,“福暖新春 艺术为民”中国文联老艺术家走进基层志愿服务活动(“名家挥毫墨舞金蛇·什刹海畔福启新年”活动)1月15日在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街道举办。 在喜气洋洋的佳节氛围中,张飙、陈洪武、潘文海、吴震启、丁杰、郭孟祥、白锐、刘照剑、周家望、韩国强、李新永11位特邀艺术家把对新春的美好祝愿凝于笔端,让一份份真挚的祝福跃然纸上,共书写“福”字500余幅、春联100余副,现场气氛热烈,年味浓郁。 中国文联离退休干部局局长庞井君,栗晓利、陈璐、时磊等有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并为什刹海街道各机关党支部党员、地区志愿者和居民群众代表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的行迹:始终一腔热情,汇成人类历久弥新的生命之歌……
    2. 颜真卿《郭虚己墓志》 我看到中国书法坚定前行的足迹——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书法融注了华夏民族千年的沧桑,历经时光轮转,始终一腔热情向前奔涌,向着星辰大海的方向,汇成一曲曲人类历久弥新的生命之歌…… 壹 近代中国,是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逼下,饱受屈辱、颤颤巍巍地开启现代化大门的。 兵燹频仍,溢血江河。肆意压榨,巧取豪夺。维克多·雨果拍案而起,大声疾呼:“原来胜利就是进行一场掠夺。”瓜分,蹂躏,羞戮。天朝帝国的尊严被强盗们狠狠踩在脚下,苟延残喘地被拖入二十世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阳羨有约——观庞现军《苏东坡十八帖》陶刻作品
    2. 苏轼《楚颂帖》陶刻作品拓片 庞现军   宜兴,古称阳羡。“买田阳羡吾将老,从来只为溪山好。”此诗道出了苏东坡对宜兴这方水土的钟情与向往,他在内心深处已视宜兴为第二故乡,却久欲卜居宜兴未果而成其终身憾事。   苏东坡一生中曾多次游历宜兴。往来宜兴期间,他设帐讲学、买田置业、捐玉造桥、写诗题词,甚至将其家室子孙安置于此,有意终老此地。究其与宜兴结下情缘之由,一是与宜兴的蒋之奇、单锡为同科进士,早在琼林宴上已结下鸡黍之约;二是对宜兴山水秀美、民风淳朴的认同感。苏东坡曾称宜兴独山“此山似蜀”,因而有买田阳羡以度终老之意。苏东坡在宜兴留下了诸多题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在书法创作中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以自作诗文为视角
    2.   中国书法具有独特的精神风韵与品格,书法的当代发展日益呈现出一种无法回避的形态:单向度追求技法的兴盛,而自作诗文创作相对薄弱。对于广大书法家而言,自作诗文与书法创作中的技法历来是相互贯通的,彼此之间有着内在的意脉相连,共同实现了对中华美学精神的传承与弘扬。特别是在当今部分书法家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展览体时代,书法家的自作诗文无疑为当代书坛真正回归身心一体提供助力。   中华美学精神虽然有其久远的儒释道历史根脉和启蒙运动的现代建构,但它的当代性已然成为重新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的现实语境。毋庸讳言,在当前的文艺发展生态环境下,以自作诗文为视角,探讨中国书法创作传承和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小书展观大气象
    2. 开栏的话   世界犹如一幅错综复杂的织锦,而文化恰似贯穿其中的丝线,它串联起人类历史的脉络,勾勒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即日起,本版开设“文化走笔”栏目,将带您从文化视角品味历史、观察社会、记录时代,期待您在这趟文化之旅中,收获对世界和社会的新感悟、新认知。   从北京的王府井大街到美术馆东街,由南向北几百米的范围内,依次有中华书局灿然书屋、涵芬楼书店、商务印书馆、首都剧场、中国美术馆、三联韬奋书店……在这一带,可观展,可看戏,可购书,触摸当下文化现场。最近,涵芬楼书店和三联韬奋书店不约而同地办起了两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1(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