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展讯 >> 上海 作品展 上海
      分享到:

      慢慢走-何振华作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6-10-11 11:14:22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1/4) 慢慢走-何振华作品展

          (2/4)渡江计划2016之三 何振华 丝本水墨 69X145cm 2016

          (3/4)转山系列2016之四 何振华 丝本水墨 129X75cm 2016

          (4/4)转山系列2016之九 何振华 丝本水墨 77.5X72 cm 2016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 慢慢走-何振华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10/22~2016/11/30
          展览地点:[上海]-上海市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217室-(华府艺术空间)
          主办单位:华府艺术空间
          参展艺术家:何振华

        开幕时间:2016/10/22 15:00

        策展人:吴放

        绘画进入到现当代艺术阶段后,分为3个阶段。

        1.在强调革命和呐喊的年代,绘画率先成为“观念性符号”,这种观念符号以一种固定的造型诉说艺术家的观念,同时,绘画性不再被看重,完全进入到一个以“群体象征个人化”的实验艺术阶段。

        2.从2000年之后,绘画由观念性符号转化为“描述性符号”,不再由群体象征个人,而是变为“个人象征群体化”的心理发声。这种声音与社会紧密相连,正是由于城市化建设以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呐喊从现实进入到网络。观念在绘画领域不再被当作一种符号,而是成为一个“点”,最后形成的是描述性的画面。

        3.观念性符号代表着一种“言语诉说”,而描述性符号则象征着“由个人化现象形成的社会现状”。那么,进入到2010年以后,互联网时代的迅速成熟使得人类进入到数据时代。

        于是,绘画在今天由符号变为“现象”,个人化与群体化不再被强行区分,艺术家借助绘画的图像达到自己心理的需求,这种需求或许很个人化,但是,正如被割裂的数据一样,绘画在今天的这种改变却也是顺势而为。

        水墨作为中国性的绘画语言,进入到当代水墨阶段后,出现了一批以水墨为材料,但是并不束缚于传统的中青年艺术家,如“邱志杰,蔡广斌,孙逊,吴俊勇”等,他们以传统文化和社会现实为基础,搭配视觉性的冲击力,做出了真正国际性的水墨精神,这种精神并非局限在架上绘画,而是全方位的艺术表达。正如英国艺术界在经历达明安·赫斯特等先锋艺术家的洗礼后,同年龄阶段的珍妮·萨维尔创造出了以传统为根本的影像性绘画语言,中国的当代水墨也是借水墨这一传统,表达对于现实的精神需求。

        何振华作为上海的青年水墨艺术家,毫无疑问他的水墨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中国的70后出现了动画一代的艺术家与新媒体一代的青年开拓者,何振华作为七十年代末出生的水墨艺术家,他的水墨画摆脱了沉重的历史包袱,进入到了一种清新性的绘画表达,这与时代的变化是密切相关的。

        “渡江计划”是何振华目前主要的系列绘画之一,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对于他的全方位影响,更能感受到艺术家正在努力的结合传统与数码艺术来创造自己的心理图像。

        孤单的生命在虚无缥缈的环境里迷失与沉醉,灵动的笔触与墨韵在景象中漂浮,勾画出了何振华的心理图像。无论是“渡江计划”还是“转山系列”都有一种强烈的“插画感”。中国的艺术界在李继开等70后艺术家的推动下,将动画和插画的语言形式加入到当代绘画当中,而许多的水墨艺术家也将插画与动画的形式语言加入到笔墨构成的世界当中,何振华就是其中的一位实践者,他们的这种探索是对水墨画的一个重要的尝试。

        我们希望通过这次展览,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何振华的心理图像。作为上海的一位出色的水墨艺术家,我们有理由相信何振华可以继续发挥他的才华,让他的“水墨大厦”越来越坚固。我们更加希望大家可以持续关注何振华的水墨艺术!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130(s)   2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