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展讯 >> 四川 成都 艺术展 四川
      分享到:

      “荷非荷” 黄冠余艺术展

      作者:核实中..2012-11-23 09:01:50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1/2)展览海报

          (2/2)荷道 黄冠余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荷非荷” 黄冠余艺术展
          展览时间:2012/11/24~2012/12/11
          展览地点:[四川]-岁月艺术馆 -()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黄冠余

        植根于中国的文化,面对的却是西方的文化。这是20世纪以来所有的中国艺术家都不能摆脱的文化困境。从最初的持守、抵抗,到主动的融合、迎取、变革,直到拓出条条新路,构成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大潮。凡在这个大潮中前行的艺术家,都将在新艺术的开拓中赢得自己的一席之地。林风眠是这样,吴冠中是这样,他们的后辈王怀庆、黄冠余们依然是这样。他们一路走来,各自留下自己的足迹,或深或浅,或近或远。各自不同的体会,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各自不同的面貌,但都是接踵而来的同路人。

        所谓“同路”,就是同行在中西融合这条路上。所谓“融合”,就是既立足于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又借鉴于西方现代的造型观念。这样的艺术取向,在黄冠余近十年来的探索中体现得最为清晰。

        黄冠余为实现自己的艺术目标,几近与纷扰噪杂的外界绝缘,十年面壁,静心作画,在艺术境界上获得空前提升。

        黄冠余的画予人的第一印象是“静美”——即或静寂、或空灵、或深邃、或虚幻的意境之美。意境是传统艺术的精髓,也是传统审美意识的核心。吴冠中就是直取传统美学中的“意境说”,并融入到他以形式结构为支点的画面之中。在黄冠余的作品中,形式结构同样是支撑画面的关键,但真正处在最核心地位的还是意境。而且这种意境是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的“形象的意境”,是“造型艺术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所表达的独特意境”(吴冠中语),是与绘画的形式因素“无法剥离”的意境。强调这一点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为,画家只能用形式语言创造意境。形式是画家能够言说的最基本的要素,可直观的绘画只能以其强烈的形式感在视觉上造成的一种境界,它是绘画艺术所独有的“意境的特构”,是形式本身所显现的“心灵境界”,是从有限的“形象实体”感应到的无限,而不是游离于视觉感官之外的文学想像的产物。因此,借“意境”来丰富形式的内涵,又借“形式”来强化绘画意境的视觉特征。从而将西方现代造型观念与东方传统审美意识融为一体。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黄冠余是完整地承继了吴冠中的衣钵。

        就形式而言,黄冠余作品的特点是以“平面意象”取代了以追求三度空间为特征的“写实性”。“平面意象”是黄冠余作品中最具现代感的因素。因为我们一般对于现代艺术的理解,即自印象派以来的一场视觉革命,而且这场革命所针对的是古典艺术和学院艺术,这种“针对性”的具体做法,就是格林伯格所说的“平面化的过程”。就是把学院艺术、古典主义立体造型的三度空间逐渐简化为平面。这一过程从马奈始,到极少主义那里得以最后完成。而现代艺术对古典艺术的叛逆,正是体现在这样一种“平面化”的观念之中。随“平面化”而来的便是“等值性”、“装饰性”及“满幅绘画”这样一些概念。相似的“感受单元”的不断累积和重复,造成作品的等值性和装饰性。这种情况在马蒂斯和蒙德里安的绘画中都不难看到。而关于“满幅绘画”的概念,即是“最完整的现代绘画,具有最抽象的统一性……的绘画,是‘消解了中心的’、‘复调的’、‘满幅的绘画’。这种绘画是一个由同一的多样性或是相似的要素组成的,从画面这一端到另一端不断重复自己而没有太大变化的,并且悬置了起始、中间与结束的表面的织物”(格林伯格)。这样的画面特征可以在黄冠余的许多作品中看到,如《桦声》、《金色荷塘》、《荷影》等。

        但黄冠余并没有将自己的作品推进到纯粹抽象的程度,这是由于他不愿放弃对“意境”这一传统审美意识的持守,他要在作品中体现作为一个中国艺术家的价值观。这也正是我在一开始说到的问题:我们虽然面对的是西方的文化,但我们必须植根于中国的文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151(s)   2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