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书法 作品评论
      分享到:

      笔酣墨饱写人生——书法家张世强其人其书 作者:仲 坚

      作者:核实中..2010-08-14 10:20:52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张世强的书法是靠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名胜古迹的想往,历经十余载,拖碎了十几只箱子走出来的。他不止一次的走进大西北,去领略大漠长天、寒烟古道、雄关、佛寺、凝固在岩壁上的飞天舞袖,永远如胸大肌板块一样涌动的黄河水和悠悠的纤夫谣激动人心的韵味。

        时代总是前进的,轰轰烈烈的西部大开发正迅猛的向这里推进。不久,这些原始特色就可能保持不下去了,人们没有任何理由为了特色让贫困无休止地演绎,振奋中难免要夹着星星点点的遗憾。为了那难以割舍的情结,摄影家们赶来了,用光和影为异域风情留下了永恒的一瞬;画家们来了,给风尘中的断壁残垣涂上了思念的色彩。张世强是个书法家,在对书法艺术的探索中遇上了坎儿,要在现有基础上再提升一步,非下一番“诗外功夫”不可。他离开了温馨的书斋也赶来了。在遥远的天际线下,找回那遗失多年的梦,找回了在闹市里日渐迷失的本性和纯真。艺术的规律是永恒的。孟子曰:“大匠不以拙工改废绳墨”要书法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大自然里有开掘不尽的宝藏和灵感 。

        张世强祖籍山东平度,今已过了“不惑”之年。不难推算出,他是出生在那个“狂热”的年代。“三年自然灾害”使他的体质营养不良,老中农的成分又使他政治上先天不足。三次验兵合格,一次也没有走成。曾从事过团支书、教师、又从市教育局辗转借调到宣传部、人大、政协去协助办理居民身份证、房产改革、征兵工作和人口普查等等,也曾受到省、市、县的多次嘉奖而却提升无望。后来调入天柱山文物管理所。天柱山《郑文公碑》是北魏遗存的为数不多的摩崖石刻,书者郑道昭与王羲之齐名,当时有“南王北郑”之说。《郑文公碑》是郑道昭晚年人书俱老的杰作,被视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可与秦时的篆书,汉时的隶书,晋时的行书媲美。清代叶昌炽说:“唐福欧、虞、褚、薛诸家皆在笼罩之内,不独北朝第一,自有真书以来,一人而已。”康有为、刘海粟都曾受过他的熏陶。张世强祖上是书香之家,伯父、父亲在书法上有一定的造诣。从小耳提面命,使他受到了良好的庭训。多年不辍的临池嗜好,一旦与魏碑结缘,如久旱而逢甘霖,除了在书案上临摹之外,平地、河滩、被褥、衣襟,都成了他练字的绝好去处,整天如醉如痴,手不离笔,时而如老僧坐禅形如槁木,时而奋疾如风旁若无人。碑前有一千级石阶一天几次爬上爬下,没有疲劳的感觉。由郑而钟、张、“二王”,一直临到欧、柳、颜、赵、苏、黄、米、蔡。由于《郑文公碑》在书法史上享有盛名,各路书法大家,美协权威,纷至沓来,成了他不邀自来的良师益友。继早年秉承山东书法家张杰三、戴长虹的传授之后,又得到张虎、沈鸿根、齐良迟、沈鹏、刘艺、黎雄才等名家的点播,转益多师,书艺大进。

        八十年代张世强就喜爱上了张旭的狂草,爱到了痴迷的程度。张旭人称草圣,又称张“颠”,也许天才真是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之间的一种人物,不“颠”也就不是“圣”了。据说张圣在酩酊大醉之后,曾以头蘸墨作书,醒后再看,神来之笔,笔笔皆是。所以如此,皆因他能在万事万物中悟出玄机。见担夫争道,知担夫肩负重荷,走路需保持一定的速度,扁担才能颤悠起来,以便乘势迈步,这和书法的用笔的速度、力度不谋而合。于是他的草书有了进步。见公孙大娘舞《剑器》,闪转腾挪、俯仰顿挫,这和书法用笔变化不谋而合。他的草书又有了新的长进。见两蛇相斗,蛇身弓曲,软硬兼施,这和书法用笔的婉转收放不谋而合。他的草书又进了一步。

        张世强在西北的采风中,四进莫高窟,六入碑林,向高僧问道,与风霜雨雪对话,他虔诚地膜拜芨芨草、骆驼刺,明白了胡杨树为什么不能以高矮粗细判断树龄。胡杨树那种生了一百年不死,死了一百年不倒,倒了一百年不烂的韧劲,给他注入了激动的力量。胡杨树岂是一棵树,它是一件无法用金钱计算价值会呼吸的文物。从容的与大自然进行着物质交换,心平气和地破译着生命的密码,这不正是草书中难得的锋芒不露的上上境界吗?张世强的书法无形中多了一股绝域穷秋的苍凉和关西大汉的豪气。这与其说是他终生信奉“四宁四毋”的偶然收效,不如说是他近十年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必然结果。由于他淡薄名利,心无杂念,运笔以气为先,意到笔随,常常有“无意于佳乃佳”的偶得之作,一鸣惊人。这是本色的力量在起作用。本色使他的草书柔而不媚,愠而不怒,使它的书风沉雄流畅,时时透出灵动之气,朴拙中附着一种拂之不去的“真”。

        从西部归来后,他的恩师张杰三先生说,他的书法“大气自然,终成气候”。甘肃七十七岁的老书法家董和先生赋诗赞曰“虚度年华古虚空,三生有幸今相逢。大作动静飞神宋,甘愿立雪作后生。”由于他十几年的不懈努力,1999年底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2001年被聘为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他的书法作品曾入展全国首届刻字艺术展、中国书协第四界艺术展、2004年中国专业书法家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同一首诗”大展、2005年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书画联展,并先后获全国及区域书法大赛一等奖10余次;其作品被敦煌博物馆、秦兵马俑博物馆、长春博物馆、台北大学、韩国、日本等单位和个人收藏。辞条收入《中国书法百家》、《中国青年书法选》、《走向世界的中国》等数十部典籍。

        张世强为人老成厚道,即使西装革履,也不会使他与人拉开距离,初次与他见面就象老朋友一样没有丝毫隔阂,他不耻下问的谦虚和坦诚,使彼此间从没留下“可与之言而不与之言,失人”的缺憾。这个脾气有利也有弊。按他的话说就是:搞书法的,关键是你那支笔,笔下能拿出“打人”的东西来。要是笔下未亨,单凭社交术来夺人,即使被捧上去,也会跌下来。古人曰: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想成就大海,就得勇于下人,来者不拒。没见大海在山顶上的。他坎坷的半生历程,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一生用不尽,成全了今天成绩。

        张世强一贯倡导他的书法精神有“两个优化”,即“心灵优化”和“环境优化”,不难看出,他的思考是有着广泛的社会性和民族性的。本身长期从事书法的过程就是自我心灵优化的过程,心灵优化只有不断地完善、拓展,给众多的人以潜移默化,才能促使环境优化。他认为国民素质提高的关键就是如何提高这“两大优化”的水平。世强执着于书艺,广交天下有识之士,胸怀浩然正气,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在实践着他的“两大优化”,不但体现了他的书法精神,也是他人格力量的充分表现,我们相信沉潜而执着地张世强,一定会向人们展示出他书法的最高境界,我们期待着他更大的成功。

        张世强,字归虚,生于1959年,祖籍山东青岛,受家庭的熏陶自幼喜爱诗、书、画。习书作诗30余年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作品300余篇。书法曾获全国及地方各种大展、大赛一等奖数十次,入选20部大典。近几年他走出书斋,读书赶路、拜师访贤,行程几十万里,艺事大进。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理事。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85(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