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明代 沈周 书法 作品评论
      分享到:

      书法涪翁 遒劲奇倔—明代沈周书法考略(下)

          (1/7)

          (2/7)

          (3/7)

          (4/7)

          (5/7)

          (6/7)

          (7/7)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明 沈周 跋《荔柿图》1480 故宫博物院

          五十至六十五岁

          沈周四十七岁之后,其子云鸿开始持家,沈周渐不问家事,专事笔砚。文徵明《沈维时墓志铭》云:“石田先生既老,四方之人就之者日益众。先生日从事笔砚,寄笑谈,一不问其家。然家用治集,宾客无废欢,而先生亦怡然自乐,以有君(云鸿) 为之子也。”因此,五十至六十五岁阶段,可以说是沈周创作的黄金期,这段时间沈周不仅有《西山纪游图》(上海博物馆藏)、《湖山佳趣图》(浙江省博物馆藏)、《京江送别图》(故宫博物院藏) 等名作问世;也有兼取、倪瓒的《溪山秋色图》( 南京博物院藏)、《仿倪山水》(上海博物馆藏) 等向大师致敬之作品;同时沈周也尝试花鸟绘画,《九月桃花图》(上海博物馆藏)、《荔柿图》( 故宫博物院藏)、《荔枝白鹅图》(广东省博物馆藏)、《花鸟图册》(苏州博物馆藏) 皆作于此时。

          明 沈周 跋《九月桃花图》上海博物馆藏

          这一时期沈周的书法处于变革阶段。此时的沈周已不囿于“台阁体”或说是家学书风,开始向黄庭坚等大书法家学习,书风出现明显转变,由原来的方正圆润变成了瘦劲坚峭。据都穆(一四五八—一五二五)《寓意编》记载,沈周家藏至少四件黄庭坚书法作品,其中两件散见于《苏舜钦、蔡襄、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诸人遗墨一册》《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真迹一卷》中,另外两件为独立作品,即《大楷书杜甫律诗二首》和《大字〈马伏波神祠诗〉一卷并跋》。另据吴宽( 一四三五—一五零四) 《跋山谷书〈发愿文〉》云:“启南所藏黄书数种,予尝获遍览,当以此卷为最。”在弘治癸亥( 一五零三) 九月十六日后,沈周在为汪宗道跋《释典真迹》中说道:“山谷真迹流世者,余及见凡三种,在李氏、王氏、华氏,皆大草,笔势牵连不绝人谓皆绍圣以后之笔……山谷人品高诣,集诸家之成。”

          明 沈周 跋《红杏图》1502 故宫博物院藏

          沈周对黄庭坚书风的喜爱,可见于他在五十五岁时写在《林逋手札二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纸尾的题跋:“我爱翁书得瘦硬,云腴濯尽西湖渌。西台少肉是真评,数行清莹含冰玉。宛然风节溢其间,此字此翁俱绝俗。开缄见字即见翁,五百年来转如烛。可怜人物两相求,落我掌中珠有足。水边孤坟我曾拜,土冷荒烟骨难肉。当时州吏岁劳间,于今祀典谁登录?翁固不能知我悲,聊对湖山歌楚曲。我歌湖山亦不知,惟有春鸠叫深竹。归来把酒吊双缄,犹胜无钱对黄鞠。”这段时间,沈周在书法风格的好恶上偏向于“瘦硬”字体,其于五十三岁时还临黄庭坚《博古堂帖》则更加印证了“书法涪翁”之说。《石田诗钞》中有《雨中观山谷博古堂帖》诗:“日日坐春雨,书斋殊闲然。偶持博古刻,揩目临窗前。缘笔会其造,不觉腕肘骞。”

           这一时期是沈周书法的学习期,风格还未形成,因此他在题跋中的字体风格也极不固定,有时甚至令人感觉像是败笔或是伪作。李日华(一五六五—一六三五) 《六研斋二笔》(卷四) 云:“沈石田天赋异禀,苞茹奇奥。不独绘事超奇,书法雄丽,吟情洒落,称三绝而已,即游戏之文,亦擅三昧。尝见《募须疏》一首,虽子渊《僮约》、鲁直《跛奚》,亦不是过也。爱而录之……”《化须疏》卷(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纵二十八点四厘米,横四百六十四点四厘米,无纪年,但国家图书馆庋藏手抄孤本《石田稿》将该文系于成化十五年(一四七九,沈周五十三岁),此卷可能书于同时。

          明 沈周 跋《京口送行图》 1507 上海博物馆藏

          《化须疏》卷为沈周效法黄庭坚大行书风格最佳的作品,字体安排紧密,右上角抬得较高,撇捺和竖画略微加长,这些都是黄庭坚,行书的外表特征。用笔较之于其他小行书作品来看,显得更厚重丰满,神完气足,可以说此时沈周书法的个人风格已逐步形成。可惜,此件作品在本次展览中无缘相见。与此作品风格相类者,有《西山纪游图》卷纸尾沈周题跋:“余生育吴会六十年矣,足迹自局,未能裹粮仗剑,以极天下山水之奇观以自广。时时棹酒船,放游西山,寻诗采药,留恋弥日,少厌平生好游未足之心。归而追寻其迹,辄放笔想像,一林一溪,一峦一坞,留几格间自玩。所愧笔墨生涩,运置浅逼,无古人悠远层叠之意,大方家当有诮也。沈周题墨兴斋中。”

          《西山纪游图》作于一四八七年,是沈周记西山屐踪,所作林木峦坞,碧波棹舟,写尽吴中山明水秀之佳景。用纸系后仿藏金纸,楮墨俱佳,更显沈周笔墨纷披之韵味,为沈氏代表作之一。卷中沈周款署已逐步变瘦,棱角分明,但“周”字折角尚未完全形成。

          明 沈周 跋《西山纪游图》之一、之二 1487 上海博物馆藏

          六十五岁至八十三岁

          这段时期是沈周书法风格的成熟期。此时沈周仍旧喜爱黄庭坚的枯瘦之风,《续书画题跋记》中录有沈周跋黄庭坚草书《李太白〈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山谷书法,晚年大得藏真三昧。此笔力恍惚,出神入鬼,谓之草圣宜焉。”但他已不囿于单纯地模仿黄庭坚。黄庭坚的大字兼有骨肉与脂泽,线条圆润,丰满多姿,饶有篆籀笔意,沈周则倾向于突出黄庭坚笔法的骨骼部分,着意表现枯硬的效果,同时又融入了王羲之婉和清峻的笔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开启了明中期重意趣的书法风气。本次展览展出的《行书五律诗》轴(苏州博物馆藏)、《行书七律诗》轴(上海博物馆藏)、《行书落花诗扇》(上海博物馆藏) 等皆为沈周书法的代表作品。

        结语

          通过对沈周的书风进行分期比较,笔者认为沈周书法的分期较之绘画要晚一些,据现有资料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五十岁之前,此时沈周书法多学于父辈、师辈,受当时流行的“台阁体”影响,“诗笔秀美,不让沈度”;二是五十岁至六十五岁期间,此时沈周从工整圆润的“台阁体”转而专攻黄庭坚,这段时间,正如王鏊在其墓志铭中所提,“书法涪翁,遒劲奇倔”;三是六十五岁至八十三岁期间,沈周在全力模仿黄庭坚的基础上,吸收鍾繇、王羲之、米芾等书风,形成自己特有的书法特色,结体瘦长,中宫紧聚,笔力清劲,转笔方峻,时露圭角,气格雄健,这在沈周题跋的签名中也可见一斑。

          明 沈周 跋《卧游图》之三、之四

          沈周的书法从初学流行的台阁体转向师法“宋四家”,这种求索对之后“吴门书派”的审美取向起到明显的示范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对沈周书法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宽有关明一代的书法变革风向,了解明中期文人书法重意趣的风气,也可以作为沈周书画鉴定的佐证之一,其不同时期的书法特征对应其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更成为沈周书画鉴定的一个重要证据。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