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书法理论:中国书法史漫话(先秦、汉)
    2. 中 国 书 法 史 漫 话 (先秦、汉) 如果要进一步了解中国文化史或中国文人史,我们可以留心中国书法史。书法艺术是中国最高艺术形式之一。 开 幕 原始符号 走进中国历史博物馆大厅,我们崇敬我们的祖先对世界文明的创造,对中国文化的奠基,推动和发展。 这里展出了一尊一九五九年山东省大汶河畔莒县出土的灰陶尊。陶尊高约一米,直径约四十厘米。表面刻有日,月,山的简易图形。刻线简明直朴。线内填有红色颜料(见图1)。它属于大汶口晚期即大约公元前二千五百年左右。 唐兰【《关于江西吴域文化遗址的初步探索》,《文物》七五,七】以及于省吾【《关于古文字研究的若干问题》,《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反右与汉字简化
    2. 1.简化汉字得不偿失 随着电脑汉字输入的成功,简化字和繁体字输入电脑的速度一样快,所有的输入方法跟笔画的多少完全无关。“简化字比繁体容易学、容易记”的说法也是过去宣传中的“想当然”,是未经科学论证的多年误区。认知心理学确认,大脑接受视觉形象是同时瞬间完成的。具体到汉字的认知,大脑也不是一笔一划地接受汉字信息,而是将汉字作为一个整体的视觉形象来接受的。而且从心理模块理论出发,对于一个进入汉字学习阶段的人来说,记忆一个言字旁跟记忆一个简化偏旁“言”,都是记忆一个记忆单元,所消耗的精力和时间是一样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画、印三者之间的关系
    2. 一幅书画作品,总得钤上一方或几方印章,才算完整无缺,否则便感美中不足。在书画作品上钤盖印章,是中国书画艺术的特征之一。 那么,书、画、印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从艺术上来说“书画同源”,而书法和篆刻又是姐妹艺术。大家都知道,刻印所采用的内容是文字,不论你刻篆书还是隶楷,总得和文字的书写发生关系。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书法是篆刻的基础。不能设想一个不懂书法的人会成为一个有精湛技艺的篆刻家,人们常把篆刻说成是“铁笔”,由此可见书法、篆刻二者的关系之深。再则,书法讲究线条、结构、布局、情韵,篆刻也同样如此。但书法又不等同于篆刻。这首先是因为,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为中国书法奠定基础的先秦书法
    2.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 目前发现的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为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画作品用印谈
    2.   在我国,书法绘画作者作品完成之后,都要或多或少在作品上钤盖几枚印章,尤其是近代书画家,几乎人人都有不少印章。在人们心目中,甚至已到无章不成书,无章不成画的地步了。小小印章,尤其是闲文印,虽是方寸之地,但往往成了书画作者们施展艺术才华的广阔天地,通过用印,作者不仅可以表达艺术观点,展示襟怀,道出身世,记时记事,还可以调整字画作品的结构,增强结构感,给作品平添意趣。    书画作品用印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是大小适中。要视作品尺幅和字画的大小选用印章,一般情况下,作品较大印章也要大些,但切记落款处的印章不能大于落款字的三分之二,否则会给人沉重下坠的感觉。二是位置适当,书画作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中国书法发展史 11
    2. 十一)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俯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与书法美学
    2. 一、《书法报》连续几期讨论了20年来书法美学的问题,其中对书法本质的讨论最为突出。这确实是两个关系非常密切的问题:书法的本质是建构书法美学的核心,书法美学是书法发展的基础。书法的本质没有把握住,书法美学的建构就缺乏科学性;没有科学的书法美学作指导,书法(特别是现代书法)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 20多年来,对书法本质的认识,提出过许多见解,梁际翔先生在《书法艺术管 窥》(书法报2001,32期)一文中归纳了31条,我想如果再找找,还会更多。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分歧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恰如谌思先生在《二十年来书法美学研究庶谈》一文开头所说的那样:“研究书法美学,首先得有艺术美学的基础;而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论:汉—蔡邕《笔论》
    2. 书论:汉—蔡邕《笔论》     笔论: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人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差距一:重“内在功”———重“外在功”
    2. 张济生评说古今书风——六大差距差距一:重“内在功”———重“外在功”   古人通常“日必千字”,真正是勤学苦练。值得效仿的例子很多:明代书法家文征明小时候在喧嚣的郡学里学习,但这丝毫不影响他。他总是独自磨墨提笔,临写《千字文》,每天足足完成十大本才罢;晋代王献之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并称“二王”。有一天,他向父亲请教写字的秘诀。王羲之听后,领着他来到后院,指着十八口大缸对儿子说:“写字的秘诀就在这十八缸水里,你只要把这十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艺术欣赏的模糊性
    2.   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与欣赏者之间感情的交流,主要是靠一系列抽象的线条来实现的。线条,是书法家用来寄寓情感的基础和要素,而这种线条又是建立在文字符号基础之上的。既然如此,那它就具有形象性。因此可以说,书法艺术是形象化的抽象艺术。   任何一件优秀的书法作品,都不是文字符号简单、任意的堆砌,而是书法家根据自己感情的需要,在形象思维过程中,根据书之法则进行整体复合的结果,即通过线条的粗细、墨色的浓淡、结体的疏密、章法的虚实,来体现其丰富的情调和意趣。但由于书法艺术本身有着一定的自由性,它无法确切描绘某种事物,也就很难说出其线条所表现的情调。因此,书法艺术在表现情致和意趣方面具有模糊性。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116(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