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浅谈“用笔”与“结构”
    2. 笔,指笔划从起到收的具体写法,亦指笔毛在纸上活动所表现出的实际效果,即笔画。   结构,也称结字、结体、间架,指字的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亦指字的骨架。   元代大书家赵孟(兆页)曾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功。”言下之意,“用笔”比“结字”重要。我对他这个观点不敢苟同,并颇有看法。   第一,从字的书写顺序看。的确,在没有用笔或笔未落纸前,是看不到结构的;笔向何处落,笔画怎么搭配和排列,是先得有轨道位置的。正如建高楼大厦一样,需从一砖一瓦开始,如没有一个在结构上事先设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硬笔书界 谁能封“家”
    2. 10余年前,当庞中华先生四处奔走,率先在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硬笔书法热潮之后,随即这一新的艺术奇葩生机焕发,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之后,庞中华又凭借这股“东风”,迅速在河南创办了“庞中华钢笔书法函授中心”,并建立了“中华钢笔书法协会”这一全国性的硬笔书法组织。与此同时,杭州《中国钢笔书法》杂志的创刊,“首届全国钢笔书法大赛”的推波助澜,为杭州成立“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中国又一家全国性硬笔书法组织诞生,并与北京田英章先生的“硬笔书法研究会”同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甲骨文硬笔书法浅说
    2. 当代硬笔书法艺术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理论与创作在逐步向另一个高度迈进。由于其群众基础相对广,那么硬笔书法的创作就必定多以“实用性”为主流。观硬书权威大赛,就书体而言,以行草书、楷书创作为主体,在评选上情理所至以实用性为获奖与否之资格。近年来,虽然也有探索以偏向于艺术范畴的流行作品屡屡获得大奖,然以行草为胜,创作者也为数不多。 硬笔书法的创作平衡的发展以及顺应书法史的发展,就势必要硬笔书人来学习上古书体,有意识的增强古文字等最基础的书法知识,在审美以及其他书体的创作上有新的理解。而不至于在作品外在美上作文章,大费气力。忽视书法艺术内在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
    2.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登基之初,甚重文治,优礼学者,曾“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1.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派遣使者到各地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平陈之后,因其书多出陈宣帝太建时所抄,纸墨不精,书亦拙劣,于是“召天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霈、南阳杜等,于秘书内补续残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余以实秘书内、外之阁,凡三万余卷” 2.至大业初年,天下承平日久,且炀帝又重视江南文化,好聚集图书经籍,《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有称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书法史的人文主义学科性质
    2. [内容提要] ◎ 当前书法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观点认为,史料学是史学的本体和核心,因而史料的真伪考据、时空定位和书家个案研究是书法史学研究的中心。本体史观学派的学者反对这种史学观点,认为史学的中心价值在于追寻“为什么”,即价值判断,而不是“是什么”。 ◎ 书法史作为人文主义学科,它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不是客观的历史真实,而是对历史的有效理解,它所追求的也不是史料考据的中心价值,而是历史经验的价值重建,它所追求的更不是一般意义的学术规范,而是历史规范。“为什么对过去有兴趣,答案就是我们对现实有兴趣”。 [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中国文学与书法的孪生
    2. 编者按:书法的产生与发展,与社会文化、民族文化休戚与共,相辅相成。因此,除了书法本体以外,对其产生着方方面面影响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必须纳入我们研究的范畴。这是书法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大环境。书法和这个“生态环境”的关系如何?怎样使之为书法发展和繁荣提供养料?正是我们自本期推出“书法与文化”这个栏目的宗旨。当然,这需要国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共同投入心血和情感。 作为这个栏目的开篇,我们首先推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原所长李学勤先生的《中国文字与书法的孪生》一文。今年四月,本刊与中国先秦史学会共同发起了关于“研究文字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对建立中国书法教育体系的思考
    2. 一 中国书法艺术的中华文化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有着极深厚的中华文化思想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出发点、基础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宇宙观、世界观、方法论——思维方式。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陶盆上,我们的先民已经用石墨勾画出了神秘而博大的太极图。“中国古人认为宇宙之间首先是‘无极',即无所不包,又至虚至空。它是一切所出的总门。由此‘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如此派生,以至无穷。太极图就形象地表明了这一浅显而深奥的哲理。宇宙间一切事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
    2. 向 彬 摘要: ●担任翰林院待诏之前的文徵明,本是一个很有政治抱负的文人艺术家; ●自辞官归居苏州老家,文徵明潜心于翰墨,成就非常显著; ●三年的待诏生涯,让文徵明交往更广,眼界更宽; ●待诏虽然是一个从九品小官,但多少给文徵明带来了一点“政治资本”,对扩大他书法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作用。 关键词: 文徵明 待诏 书法 影响 短短的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他从京城回居苏州故里后,在书画等艺术方面的心态有了很大调整,学书的途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历代书法风格转换与书法创新研究
    2. 摘 要 经过对中国历代书风格转换过程的研究和总结,发现中国传统书法的创新不论是字体形态的改革,还是审美风格的创新变化。首先是必须基于汉字的结构规则上,必须基于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来进行,如果离开了这一发展轨道,也就是孙过庭斥骂的:“易雕宫于空处,反玉辂于椎者”。这样所谓的创新是不会有成就的,既是标新立异风火一时,但也终不免会被历史所淘汰。 关键词 书法;风格;转换;创新 艺术风格的形成是艺术成熟的标志,艺术风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在艺术发展史上正是由于艺术风格的不断转换,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文化书法 艺术书法 商品书法
    2.   书法在当今的存在与发展,显然是摆在我们书法人面前不得不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书法作为本民族一种特殊艺术,一方面要随着社会的转型与时俱进地完成自身的现代转型,以响应不断更新的艺术理念和文化消费;另一方面又要构建书法艺术在当今的存在和发展机制,以适应“全球一体化”所带来的文化冲击与融合,从而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而介入到世界大文化艺术格局中,参与全球艺术的整体跨越与进步。同时,书法作为“物”的存在,又在高速运转的工业和商品时代接受着种种价值考验。可以说,书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面临着存在的危机和处境的艰难。看来,探索书法在当今的存在和发展机制,使古老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1.124(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