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春秋战国文字:当代书法汲取的源泉
    2. 说到书法,就不能不提上古书法。因为中国书法最讲传统、最讲继承性。讲传统,就要一直追溯到上古,因为上古书法是中国书法衍变、发展的源头。在书法界,对待传统大致有三种态度:一种是全盘继承,死搬硬套,如复印机;一种是全盘否定,胡涂乱抹,成无源之水;第三种是恰当扬弃,有效借鉴,合理利用,适度创新。前两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也是极端错误的。只有第三种才是真正有建树的书家所取的态度,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无数事实无不证明,这种态度是正确的、有效的。 中国书法经历了九个发展期,而魏晋以前就占了七个。书法艺术的产生、形成、演变与成熟,正是在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完成其使命的。因而说,上古书法是中国书法史上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楚艺术的发展演化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启示
    2. 楚文化的扩展是东周时代的一件大事。在其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消化来自华夏、吴越、巴蜀等文化圈的一些优秀因素,逐步形成了洋溢着浪漫激情与生命活力的独特楚艺术。它那渐渐形成的造型奇特瑰丽、线条飞扬流畅、色彩艳丽繁富、情感真切外露、富于抽象形式美感的独特艺术风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生动艺术写照。它那独特的艺术智慧和超乎寻常的艺术想象力,源于楚民族达观的生命态度、对精神生命的执着与热爱、对神秘未知世界和自由精神境界的忘我追求。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无法看到其庐山真面目。直到近百年楚文物的不断出土,才使人们对楚的视觉艺术样式与风格面貌,有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一睹上古时期人类心智和精神的一种十分独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楚系文字研究及楚篆书法创作
    2. 所谓楚系文字,是指上起春秋初期下至战国末期的楚地文字。包括由楚人书写、铸刻的楚国文字;被楚所灭之国在其被灭以后所书写、铸刻的文字;受楚文化影响较深的周边小国的文字。其载体有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漆器、木器、简牍和缣帛等。从其出土批次和数量看,楚系文字无疑是战国文字之冠。 楚文化集中了中华文化的许多精华。就楚系文字(书法)而言,其字态有时意象活泼浪漫,结体捉摸不定,透出一种狂放自由之象,笔随意至,运笔已能熟练运用抑扬顿挫转折等笔法,藏锋露锋均有法度之妙。有时温和优雅,姿态雍容华贵,初具古隶意味,有些楚字使人感受到一种娴静中有爆发力的动感。楚简方面,其字由于受长条竹简所限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赵山亭书法篆刻艺术集评
    2. 赵君非艺术院校正规科班出身,全凭年少有志,醉心传统笔墨,善学好问,废寝忘食,砥砺无间,探精求悟。况复能舍急功,弃近利,目光高仰,胸存远志,当脱颖而出。有感于时风,本文有意多避赞颂其成就,少议其优长,而着意窥其不足处作一“抛引”,诚企对君事艺途中有微助耳。 较熟识之山亭君,不论其书其印,皆取法上乘,格调高雅。崇厚朴,求大气,重创意。寻其来历,觅其踪迹,方觉山亭君极善吸纳吞吐,故笔端自甲骨、金文、简书、篆隶、章草、真行、大草,大至丈匹巨幛,小至尺牍素笺,皆运笔沉稳,翻转自如。又屡见其自作诗文联句,抒胸臆,涵学养。而篆刻自以古玺汉印入手,复广采博取。汉砖瓦当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帖学大行的宋代书法
    2.  北周衰微之际,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自立为帝,建立赵宋王朝。半个世纪的五代十国分裂混乱局面至此结束,国家复归统一。从公元960 年至1279年,三百多年间,书法发展比较缓慢。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禁中,厘为十卷,这就是《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所以宋初的书法,是宗“二王”的。此后《绛帖》、《潭帖》等,多从《淳化阁帖》翻刻。这种辗转传刻的帖,与原迹差别就会越后越大。所以同是宗王从帖,宋人远逊唐人。所以一些评家以为帖学大行,书道就衰微了。这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存唐遗风的五代书法
    2.  公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完成书体演变的魏晋书法
    2.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一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盛称“二王&rdq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2.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宗唐宗晋的元代书法
    2. 自公元一二七九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俯,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俯的康里夔夔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中国明代摹刻法帖
    2.  中国明代是摹刻法帖比较兴盛的时期。   概况 明代刻帖继承了宋代的传统,仍以汇集刊刻 历代名人法帖为主。早期所刻的《东书堂帖》、《宝贤堂帖》和后来的《停云馆帖》、《真赏斋帖》、《余清斋帖》、《来禽馆帖》、《戏鸿堂帖》、《墨池堂选帖》、《郁冈斋墨妙》、《玉烟堂帖》等,都是这一类的著名 法帖。与此同时,一些文人雅士搜寻祖本《淳化阁帖》 的兴趣也十分浓厚。经过南宋和元代的多年战乱,到了明代,宋拓《淳化阁帖》已日见稀少,他们把搜寻到的旧 拓本进行翻刻。著名的有顾从义刻本、潘允亮刻本和后 来被考订为袁□的刻本,这些虽然都是依据所谓“贾似道本”翻刻的,却各有不同的丰神和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681(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