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书法欣赏的方法
    2. 一 明确书法欣赏的审美标准,是正确进行书法欣赏的基础;掌握书法欣赏的方法,是进行书法欣赏的关键。    一、书法的审美标准    南朝书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里,强调以形写神,形神兼备。    一般地说,“形”包括点画线条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书法空间结构;“神”主要指书法的神采意味。    (一)书法的点画线条    书法的点画线条具有无限的表现力,它本身抽象,所构成的书法形象也无所确指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
    2.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阿唯 一 许伟东的《启功书法的观念局限》与王强的《批评的胆与识》在《书法研究》([994年第6期和1995年第4期]先后发表,构成一场有意思的批评与反批评的论辩景观。首先声明 点:本人作为论辩一方(前文作者)的多年挚友参与讨论可能会掺杂因感情因素带来的杂质,但我将小心奕奕地提防这种杂质的侵扰,同时,对读者诸君辨别是非的能力满怀信心。坦率地说,我对许文观点基本认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许文的论述毫无意见:许文中对启功先生“关于笔法的肤浅认识”的论述就未免疏阔,理当作更为精审细密的分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正统·非正统·传统——兼谈流行书风》
    2. 今日书坛多偏执之士,不论是“正统派”,还是“流行书风”中人,皆固执已见。其实,世界之大,每一事物既能够生存,必有其生存的理由。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事物,或许能从对立面发展自己的短处,这也定将是一份收获。 “流行书风”既已成名,想也不必更改。但其实,按照某种理论,“流行”者总是会被“新流行”者所替代, 是一时之物。只是书法这门艺术不像绘画,可以一夜间变出许多手段,所以,今日书坛所说之“流行书风”,实际上已经流行了数百年,甚至更久。清代中期产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试析孙过庭《书谱》的鉴赏论
    2. 试析孙过庭《书谱》的鉴赏论                  ●王春云●   唐代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孙过庭在书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孙过庭《书谱》墨迹多被后人研摹。其草书墨迹本身的艺术价值被人们所珍视,其文字内容的理论价值被人们所认可,对唐以后的书法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书谱》作为书法理论史上光芒四射的书学论著,从书法本质、书家流派及字体书体、书法功用及抒情性、书法技法、书学态度及追求、书法鉴赏等几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阐明了极富个性的观点。本人从《书谱》的精彩论述中深受启迪,现试析其中的鉴赏论。   孙氏云:“闻夫家有南威之容,乃可论于淑媛;有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1899——1999 甲骨文书法史年表
    2. [ 编者按 ]1899 年至 1999 年,甲骨文发现 100 周年。 100 年来,甲骨文书法和甲骨文研究,从无到有,从初创到逐渐繁荣,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为了纪念中国书法史上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发现,我们以整版篇幅刊登陈爱民先生近期编撰的具有实用价值的《 1899 ~ 1999 甲骨文书法史年表》,供甲骨文书法爱好者和甲骨文研究者参考。 1899 年   古董商人携甲骨至京,王懿荣判定甲骨上所刻为古文字,重金收购,此为甲骨文发现之肇始。   王襄与孟定生也在天津开始收购甲骨文。 1900 年   沙孟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鲁迅书法论
    2. █ 江 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第七》)鲁迅先生是批判伪儒的伟大勇士,然而他自己的一生,却又最契合着孔老夫子用以抒发人生追求的这句名言,并在其中每一方面都有不俗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鲁迅实在是一代真儒、大儒。鲁迅的书法正可见先生“游于艺”的一面。 █“十大家”、“二十大家”、“100名家”均不收鲁迅 世纪之交,中国书协与《中国书法》特意组织权威人士投票评出“20世纪中国十大杰出书法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关于“颜筋柳骨”的故事
    2. 在中国民间说起学习书法,往往称道“颜筋柳骨”,当作学书者的楷模。“颜筋柳骨”,是分别指书法家颜真卿(709一785)和柳公权(778—865)的艺术特色。   先谈“颜筋”。颜真卿的书法,雄强浑厚,韧若筋带,世称“颜体”。俗话说:“书如其人。”欲识颜书,得先知其人品。   那是天宝末年,叛将安禄山在渔阳敲响了鼙鼓,铁骑南犯,河北郡县望风披靡。唐玄宗闻乱叹道:“河北二十四郡,难道无一忠臣吗?”不久,即闻平原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道中兴的清代书法
    2.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俯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书法
    2. 与诗词、绘画并称的书法,传统上是为文人三绝之一,意即书法乃修身之道,俾使个人人格臻至完美。书法亦是自我表现的重要方式,借着书写将本身再现于他人面前。书法艺术一度是中国文人雅士的典型艺术表现,目前已有较广大的群众修习并欣赏之,足堪显示当代中国近年来的社会变迁。   在全球世界秩序日益受西方媒体意象影响下,透过书法,中国文化认同、个人主观意识以及声音,得以持续展现,而书法之所以重获青睐,部分应归因于此。今日,数以万计的人,不论老少或各个社会组织,为了其作品能在书法展中雀屏中选而奋门。一崭新的现象因而崛起:为了公开展览而专门创作的书法于焉诞生。这显示出为符合特定对象或场合之需,选定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艺术的“主旋律”
    2. 二十世纪后二十年的书法事业,总的看来是相当繁荣昌盛的。我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政治昌明,经济腾飞,文化复兴。所以,神州大地到处春意融融,形势喜人。书法也获得了一个很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但在大好形势之下,问题也不是没有。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问题还颇为严重,突出表现在书风的导向问题。比如说“第八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展”,这本应该是一个很高级别的全国性大展,在书法界会很有影响。评委们做了很多工作,辛辛苦苦,煞费心力,当然成绩是应该肯定的。但是,我觉得这项工作中也有一定的偏差。也可能是某些评委的疏忽或者拘于情面,有的人就乘机钻了空子。例如有的年轻人,根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766(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