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关于建立硬笔书法批评学体系的几点构想
    2. 关于建立硬笔书法批评学体系的几点构想 ● 朱中原 从文艺学角度来说,批评学是构成一种艺术的完整体系以及整体形态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及文化形态都包括其完整的美学特征、文艺本体特征、文艺史学、文艺批评学和文艺创作学等几大范畴。硬笔书法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一个分支,是传统书法的一种现代性拓展。作为一种艺术,它同样应该具有其完整的理论形态和学科体系,而批评学即是这个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在任何一种艺术形态和文化形态中,批评是促进艺术和文化发展与嬗变、促进民族进步与繁荣、确保社会文化良知的一个重要手段与途径,具有着文化改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金泽珊对传统的发掘与诠释
    2. 金泽珊对传统的发掘与诠释 ● 晋连义 在硬笔书坛,高手不是那种无边无岸的热情和迷恋,他们不会在创作时感觉到有些力不从心,也不会感到激情已经耗尽,而是一种是实力型,他们有雄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高超的创作技巧,并乐于继续积累,他们对那些时髦的东西,并不表现出太大的兴趣,瞄上一眼就丢在一边。他也许只会一种书体的创作,可需要的时候,他迅速成为高手。因为他本来就对那种书体有深刻的理解,当然是理论上而非实践上。 那么,硬笔书法高手究竟有那些共通的精神素质和心理习惯,这个问题,我觉得有很好的研究价值。并且这种研究的重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也会遇到麻烦。硬笔书法高手那么多,并且都操着不同的书体,说任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试论硬笔书法教学
    2. 试论硬笔书法教学 ● 丁幸生 常少阳 唐国生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硬笔书法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不断向前发展,硬笔书法教育也随之而产生。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全国硬笔书法教学大纲,加之各地区文化底蕴和文化发展的不同,教师本人的硬笔书法水平高低和对硬笔书法的理解不同,各地区乃至每个教师的硬笔书法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导致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一样。本文试图以硬笔书法的艺术化发展为目的,而对硬笔书法教学进行探讨,旨在抛砖引玉,以促进我国硬笔书法教育事业的发展。一己之见,局限难免,恳请诸方家以正之。 首先,硬笔书法教育需要高素质的硬笔书法教师队伍。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rdq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对当代硬笔书法创新的思考
    2. 对当代硬笔书法创新的思考 ● 魏建国 近几年,流行书风像流感一样触及了硬笔书坛,有的创作者为了突出个人风格,不惜对书法字体结构进行随心所欲的改造,大胆地把一个个规范的汉字经过夸张,变形,倾斜等手段,改变传统书法结体的格式。用笔上一扫点画撇捺的“规范化”和“古典化”,大胆采用点、线、面的结合方式,以追求力感和动感,写出一些似书非书的作品。由于这股风的冲击,导致很多硬笔书法家和硬笔书法爱好者徘徊于传统和流行现代之间,时下书法创新也是热门话题,于是有的人打着创新的口号,却被流行风吹得支离破散,迷失书途。导致硬坛当前也将跨入流行阶段。在这个充满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反思与开拓——硬笔书法的现状与未来
    2. 反思与开拓——硬笔书法的现状与未来 ● 江平 反思篇 八十年代前期硬笔书法热开端,一派欣欣向荣、盛况空前。大批中青年投入其中,硬笔书法由稚嫩走向稳键、成熟,出现了一批代表性书家。可是,这种初步的成熟历经十来年后,如今的繁多字帖、刊物、大赛中的作品却日趋模式化,基本上看不出其不意发展。即使略有新面目,也都是步毛笔书法之后尘,而非自身的内在驱动。停滞与迷惘日益显露,欲治其症,必先诊断症结所在,下面试作一一分析。 一、实用面目太强,气息普遍局促 硬笔作为新式、便利书写工具取代毛笔,出发点乃在实用。所以民间硬笔书写着眼于实用是必然,硬笔书法发展之初以实用立格也便自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硬笔书法的艺术本质和人文特征
    2. 硬笔书法的艺术本质和人文特征 ● 刘志 任何一门艺术的产生到走向成熟,都离不开一个长期的艺术原始积累和文化扩张,这正如一个社会形态的诞生,它不是从天而降,而必须有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萌芽,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这期间必然要经过多次文化的、思想的以及经济的不断扩张和整合。艺术的诞生也同样要经历一个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这样一段实用的层面过渡期,然后在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中确立其艺术的社会功效。硬笔书法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艺术,是中国在民众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的文化渴求中兴盛和发展起来的,由于它无所比拟的实用性和普及性,使得这门艺术在短短20多年中便有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对当代硬笔书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2. 对当代硬笔书法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 谢春华 硬笔书法以其使用工具的便捷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作为中国书坛上的后起之秀而不断发展.因其广泛的实用性而被大众所喜好,也逐渐被当代书坛所认同。然而.就是这样一种被称之为“硬笔书法”的艺术,在经历了短暂的二十多年后.由于当今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冲击,并非象以前那样风风火火地大踏步前进,而是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圈子越来越窄。作为一名曾热衷于硬笔书法创作的书法专业学子.笔者追忆往昔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又恰逢硬笔书法滥觞之时,求师习字,好不快哉!尽兴所至,有感而发,于是便有了对硬笔书法的如下思考: 一、曾经辉煌一时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张伯英与王羲之二帖(张志欣)——书坛新论
    2. 张伯英与王羲之二帖 张志欣 前几年,民国著名书法家、收藏鉴赏家张伯英先生的后人赠我一部台湾1978年复印出版的《右军书范》,线装,于右任先生书签,内收张伯英先生旧藏东晋王羲之的《此事帖》《十七帖》和包世臣的《十七帖疏证稿》。再翻此书时不由想起了伯英先生赏鉴、购藏、影印出版王帖的故事。 张伯英博学好古,尤其于书法、金石、字帖的赏鉴造诣极深,在当时即以鉴赏和收藏名贯京师。清末民初,世值动乱,国之宝物流于民间、厂肆甚多,张伯英则极力购藏保护之。最为世人所称道的是伯英先生当年购藏王羲之的《此事帖》和《十七帖》。 《此事帖》三行二十字,曾刻入《郁冈斋帖》和《经训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的疆界(马啸)——书坛新论
    2. 书法的疆界 马啸 尽管,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中国书坛各种冠以“现代”之名的展览层出不穷,但从来没有真正对传统书法构成实质性的挑战——具有近20年探索历史中国“现代书法”(姑且这么称呼它)运动,实质是一个始终处于边缘地带、规模与影响力极有限的实验形态(之所以说它是“实验形态”,是因为它至今仍十分地不成熟),它对于那个具有数千年历史、积淀了无尽深邃精神与形式内涵同时又沉积了众多习性与惰性的书法传统,从来没有产生过真正的震撼。 这是事物的一方面,但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传统与当代书人的虚假站位(梁培先)——书坛新论
    2. 传统与当代书人的虚假站位 梁培先 所谓传统,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其实质不是我们梦想的某个混沌的乌托邦,而是具体落实到我们认识与行动之中的传统。换句话说,传统不是我们心中回溯的某种理想的期待,而是存在于或者潜藏于我们价值观和具体行动中的某些信念和行为模式。每个时代在对前代遗存、在对传统的解释过程中,其切入的角度都不可能是全方位的。人们总是基于当下的需要和价值取向来选择进入传统的角度。 我们可以借用阿丹姆森历史学中关于“历史记忆”的理论来分析这个问题。我的观点是:传统是一种作用效果,是一种解读方式。它的存在并不完全取决于曾经的历史事实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1.069(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