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作为风格的书法与作为文献的书法(沈必晟)——书坛新论
    2. 作为风格的书法与作为文献的书法 沈必晟 在如何“艺术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问题的时代,一部书法史便成为有关风格的书法史。书法史的本质就是有关书法的视觉文化文本的编撰和叙事方式的建构,它力图将一种现实经验转化为文本方式,并在文本中再现一定的逻辑特征,获得相应的意义和功能。当代书法作为沟通当下公众精神生活领域的重要力量,必须寻求在当下文化生态中的针对性,还必须取得在书法艺术史语境中的上下文关系,即创造性特征的获得。 作为“风格”的书法史实际上就是围绕书法创作及其趣味变化的历史,它是一种社会生活变迁在既定风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沃兴华)——书坛新论
    2. 论书法艺术的现代转型 沃兴华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说:“盖天下世变既成,人心趋变,以变为主,则变者必胜,不变者必败,而书亦其一端也。”今天,中国社会正处在重大的历史发展时期,每一个亲近书法艺术的人,无论是著名书法家还是一般爱好者,都无法回避因时代转型而引发的书法转型问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能否正确认识书法艺术的发展方向,能否卓有成效地变法创新,因此必须引起重视和研究。   一、转型的原因 探讨书法艺术的转型,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入手,但这些都是文化学者的研究任务,作为书法家,最关心的是形式问题: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三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丛文俊)——书坛新论
    2. 三论书法研究与学科建设 丛文俊 初次议论这个话题时,我主要谈了“现有书法研究水平及领域分布”、“关于学科建设” (包括课程设置、培养方案、教材、师资等)、“新世纪书法研究展望”三方面内容。〔1〕再次议论这个话题时,我主要谈了现存问题中的知识结构与设课、高等书法教育的理念两个方面的问题。〔2〕这里,拟就完善课程设置,强化基础教学的学术性与拓展研究领域,人才培养与面向社会需求问题,再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 一、课程设置问题的补充说明 目前,全国各类高校纷纷上马书法专业教学,从本科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东汉刑徒墓志砖的发现与研究(杜玉生)——书坛新论
    2. 东汉刑徒墓志砖的发现与研究 杜玉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清朝末年在我国中原地区发现东汉刑徒墓志砖。公元1909年《神州国光集》第七集,首先发表一块刑徒砖砖志铭文拓片。铭文为“右无任汝南山桑髡/钳宣晓熹平元/年十二月十九日物故”。随后收藏家端方的《陶斋藏砖记》与《陶斋藏砖》又有著录,罗振玉《恒农冢墓遗文》和《恒农砖录》亦有著录。二者收录东汉刑徒砖志约有200余块。进入30年代,范寿铭著《循园古冢遗文跋尾》又收录2块。东汉刑徒墓志砖的出土与著录,在当时颇引得史学界与书法界学者的关注。虽然有数百块刑徒砖的发现与著录,但是确切的出土地点始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长沙窑诗书杂记(刘美观)——书坛新论
    2. 长沙窑诗书杂记 刘美观 一 长沙窑的文字主要用于陶瓷器皿的装饰,而这种装饰主要不在于表现书法艺术,更多地是体现文字的内容,如诗文、短语、记年等。所以这种装饰既是一种“形”的装饰,更是一种“意”的表达,窑工们似乎没有特别去追求书法艺术的工整和完美,而以文字的达意为满足。书写文字的窑工肯定不止一人,书法水平也就参差不齐,有些水平甚低的文字居然堂而皇之地登上作为商品的瓷器上。书写者不像现代人因字写得“丑”而羞于出手,购买者也没有因字写得差而过于挑剔,看来双方主要所求还是文字的意涵,如&l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当代小楷书风管窥
    2. 当代小楷书风管窥 ● 朱勇方 当代小楷创作,从国展中看,其“地位” 无疑高于魏碑与唐楷,并且曾形成一时的“小楷风”。但在当代书坛占主流的展览主义和展厅效果的要求下,小楷显然已退居次要地位。于是,有人慨叹:在书法热潮如火如荼的今天,小楷这一传统的书法样式正在被逐渐淡忘。那么当代小楷创作在书坛上究竟呈现何种态势?又有些什么特点呢?     一. 当代小楷在创作上更注重观念的变革和更新。 千百年来,小楷始终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重视,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用得多,写小楷不但是文人做学问的工具,而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千年书法(一) 翰墨精神
    2. 千年书法(一) 翰墨精神 央视国际《探索·发现》之《千年书法》专题片解说词 2003 年 4 月,上海博物馆的全体工作人员都在期盼和等待着,他们甚至有些焦灼和激动,因为他们将要迎接的是一件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瑰宝。 其实,这件令人牵挂不舍的稀世之宝仅仅是几卷薄薄的纸,纸上也仅仅是我们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中国文字,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淳化阁帖》。《淳化阁帖》是北宋淳化三年“奉旨”刻制的集帖。它将历代宫藏的书法作品,特别是 “书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法帖,集中镌刻,拓印成集。 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文字的创立,最初都是为了记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毛泽东书法艺术
    2. 笔底狂飙从天落 写字在我国古代称为“书”。书法是指汉字的书写法则,它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平面造型艺术。西方有文字而无书法艺术,他们广文字书写方法只是书写技术。而中国的书法则是“情动形言取会风骚之意,阴舒阳修水乎天地之心”的艺术。数千年来,中国书法艺术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等五次书体。井涌现出了许多独步书坛、自成流派的书法艺术大师,毛泽东即是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 毛泽东的草书,世人尊之为“毛体”。 毛泽东早年练习书法的细节无法知晓,但从他传世不多的几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黄宾虹书法与绘画作品笔法的比较研究
    2. 一 黄宾虹绘画作品中的笔法,既深契传统的要旨,又活泼洒脱,不落蹊径,特别是晚年之作,看似毫不经意,但笔锋一触纸,便密实而凝重,即使是最细微的笔触,也像是“铁划银勾”,不可移易。这是中国绘画中理想的,但却很少有人能够达到的一种境界。仔细寻检中国绘画史,厚重者有之,灵动者有之,但厚重、灵动同时臻于极致,而又能如此密合无间地融合在一起,一人而已。黄宾虹在笔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对中国艺术史的重要贡献。 黄宾虹绘画中对笔法的出色把握是怎样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几乎是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观念和技巧两个方面来进行考察。 黄宾虹认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风斋谈书法
    2. 一 应该说碑的点画效果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刻工刀法程式而形成的,而非笔法产生。与墨迹书法实相悬隔。碑上的天趣许多是外力导致的,如风蚀、水浸,而并非“真天趣”。对于碑法(主要指篆、隶、北碑),我曾经总结六个字:“涩而畅,毛而润。”概括了毛笔在纸上表现碑法的效果,通过实践比较,你可以发现这种笔法较之于帖派行草、楷书的笔法真是非常简单,并没有像清人说得那样玄。 二 我认为晚清以后提出的碑帖结合,是碑派在没有出路的情况下所走的一条路,这句话并非我否认碑派这条路不能走,而是这条路走的结果是什么呢?碑帖结合可以说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9(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