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李刚田:形式至上——当代书法的审美误区
    2. 古人怎么欣赏书法作品呢?大概宋代以前没有大纸,传世的书法作品都是小幅,当时的文人赏读这些小幅书法的特点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其人风采。”通过优美的文词,动人的翰墨风华,去体味作者的才思胸怀、气质禀赋和人格魅力。这种文词、笔墨、人格揉合在一起的审美方式,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真、善、美合一理念的表现。在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时,不单单是对技巧形式的解读,文词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气质、人格都将对书法美具有参与、影响作用。 而今天人们如何欣赏书法作品呢?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在广州举行,收到投稿5万余件,终评投票时挂在一个类似体育馆的大厅中,密密麻麻如书法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大书法境界的追求——赵学敏书法的文化蕴含
    2. 赵学敏从小酷爱书法,临池不辍,娴熟各种书体,尤以楷书、行书、草书擅长。他的草书从于右任标准草书入手,对二王行草杂帖、《圣教序》、《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自序帖》和王铎的草书等下过相当的功夫。近年来,他还多次组织海峡两岸书法大展,提出“人民书法”的理念。 在书法艺术中伸展文化元素   书法创作和研究应该有正气,要保持中国文化正脉中的“书法文化性”。正是在这一点上,我注意到赵学敏先生挑选的书写内容与众不同,一是尽可能少写大家耳熟能详的唐诗宋词,而是出经入史书写儒道经典中的名篇名句,如书写《礼记》&ldquo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文人书法的守望者——记邵秉仁先生的书法
    2.   秉仁先生的书法以文人传统为楷式,站在历史的高度,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角度呼吁“书法也要从大局出发来考虑,才能做到笔墨当随时代”。   当然,继承和发展文人传统不能只讲骨子和性子,否则便只是架子和影子。围绕骨子和性子,还有一系列内容。   第一项内容是,与经典的关系。经典具有约束力。与经典的关系,是判断一个书法家是否真正成熟的标志。秉仁先生对书法的继承和创新问题有着敏锐深刻的理论反思。他认为目前书法界的“普遍问题是继承不足”,因而一直用十二分努力在深入经典,《褚书阴符经》临摹已数十遍,兴犹未尽。与文人传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易新生:关于“打造书法精品”
    2. 当今世界每天都在“打造精品”。这精品有实用商品,如精品服装、精品烟酒,甚至精品楼盘等,也有精神产品,如精品文艺。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精品所包围,似乎就真的生活在精品的世界里。 “精品”这个词儿,一样地被书法界看好。人们开口闭口无不谈精品,因为大家知道精品应当是上品中的上品,其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具水准。 人们热衷于“打造精品”,虽然目的各不相同,却同样地决意把精品落脚在“打造”之上。 书法之中精品的说法,似乎还可以找到出处,因为古人曾将书法分为神品、妙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金庸入作协引发争议:“武林盟主”却入“门派”?
    2.   明明“金盆洗手”,偏偏“不肯谢幕”   金庸入作协 网上引争议   曾饱受争议的80后畅销书作家郭敬明加入作协一事至今余音尚存。最近,中国作家协会再次因其发展的一位新会员成为受人关注的焦点,这位新会员便是大名鼎鼎的金庸“大侠”。   6月18日,中国作协在其网站上发布了《中国作家协会2009年度会员发展公示》。香港作家查良镛 (金庸)的名字赫然列于作协拟发展的409位新会员名单中,周国平、当年明月、余中先等几位作家或翻译家也名列其中。根据《公示》内容,如果在本月24日前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钟繇《用笔法》概说
    2. 原文: 魏钟繇少时,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还与太祖、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议用笔法。繇忽见蔡伯喈笔法于韦诞坐上,自捶胸三日,其胸尽青,因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乃活。繇苦求不与。及诞死,繇阴令人盗开其墓,遂得之,故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一一从其消息而用之,由是更妙。 繇曰:“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临死,乃从囊中出以授其子会,谕曰:“吾精思学书三十年,读他法未终尽,后学其用笔。若与人居,画地广数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一个汉字就像一块“长城砖”
    2.   “偶稀饭你酱紫的人”。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再熟悉不过,而年纪稍大些的人,恐怕只有目瞪口呆的份。这句网络语言翻译过来就是“我喜欢你这样子的人”。这种用法在网络上已流行多年。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性的“正确使用祖国语言文字”座谈会上,有关语言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就重点指出了目前汉语言文字使用中,网络语言肆意泛滥、汉字书写求奇求怪、繁简混用等种种怪现象。   今天网络语言的流行,或是汉字被肆意错改、错用,乃至用许多符号来代替汉文字的使用,是否说明我们的语言发展已经进入了技术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欧阳中石先生谈学习书法
    2. 现为首都师范大学书法研究院名誉院长、博士生导师的欧阳中石先生,是当代著名学者和书法大家。他的书法以取法自然、遒劲浑厚、端庄灵动在国内外书法界享有盛名。笔者在书法研究院学习时,曾带着习作专门向他请教,欧阳先生破例长谈,饶有兴趣地讲授了他的书法之道。细细回味,实感论述精到,寓意深刻,颇受启发。特整理发表,与读者共飨。 一、书法是“学”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欧阳先生说,有人练了多年书法,很刻苦,天天写,但是提高并不很大。而有的人学书法时间虽不很长,但进步很明显。原因何在?这与方法(或称路子)有关。学习书法,公认的最好方法就是坚持临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艺术为何要有个人风格?
    2. 倘若有一天世上的书法家们忽然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于是,所有的书法创作便都成了一个面貌。人们看过一个书法家的作品就等于看过了所有书法家的作品,那么书法艺术也就消亡了。这个可怕的设想当然不能成真,但却说明,人们看书法,就某种意义上来说,看的是风格。人们偏爱一个书法家,是因为这个书法家的风格富有魅力;人们又总不满足于一个书法家,也是因为希望看到更多不同的风格。 书法风格的形成,绝不是流行色的蔓延,而是卓尔不群,它标志着书法家艺术的成熟。书法家的艺术道路实际上是对自己书法风格探索、发掘和培养而促使其形成的过程,古今的书法家,无一例外。一部书法艺术史,即书法风格更新、演变和发展的历史。所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用文化解读书法艺术——读孟云飞《二王书艺研究》
    2. 书法是艺术,也是文化。 我们评价书法艺术,常常从笔法、气韵、气势、精神等方面讲起,用舞蹈、音乐、诗歌、哲学等文化现象的特殊概念演绎其道理,却总是恰如其分,丝毫没有捉襟见肘的生疏、隔膜。这正说明书法艺术作为文化所表现的博大精深,所以,书法艺术的欣赏与研究中能够形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多种叙说。 书法就其实质而言,应该是文化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无论其怎么养发展变化,都离不开不同历史时期具体的文化生活的需要。诸如当年的硬器刻写,到后来的毛笔书写,器的成分深刻影响到艺术表现方式与书写者的表现理念。当王羲之、王献之成为书法艺术成熟发展的代表标志时,文化的意义就越来越成为我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1.025(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