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宗师法书开新风,画名太盛而湮没书法之美
    2. 自唐尧禹舜夏商周至宋元明清帝王休,仓颉造字,蒙恬制笔,从甲骨钟鼎、秦篆汉隶到唐楷狂草,历朝历代皆有标新立异、登峰造极之书法家也,其法书墨宝文光四射,照耀华夏文明五千年。 放眼近现代,书家、画家出类拔萃者众,然能与古贤相媲美者,屈指可数。吾师祖张大千先生(左图为其作品),其书法独被国人书家钟情有加,被世人尊为一代宗师,何哉? 一代宗师张大千,四川内江人也,少禀颖异之资,又勤勉笃学,唯贤是问,早年拜海上名家曾熙(农髯)、李瑞清(清道人)为师习书法,后更以诗书入画,潜心钻研唐宋元明清书画名家经典,临摹古人名作几近乱真。60年前远赴敦煌面壁3年之久,画艺大进。其作品题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三希帖”何时能聚首
    2.   上个周末,两岸故宫博物院院长的短暂会晤,吸引了海峡两岸乃至全球文化界的目光。不仅因为这是两岸故宫高层60年来首次正式会面,还因为被历史分成的“一宫两院”,将用什么方式互动,触动了很多人的敏感神经。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正式交流,让大家期待太久了。民间所说“北京故宫有宫无宝,台北故宫有宝无宫”不尽准确,却道出了故宫一分为二后各有缺憾的现实。以“三希帖”为例,清乾隆皇帝收藏在故宫“三希堂”中的三幅书法珍品,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保存在台北故宫,王献之的《中秋帖》、王珣的《伯远帖》在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作为艺术家的宋徽宗:红袍“知音”是蔡京
    2. 赵佶:一代大艺术家的人生悲喜剧 在中国古代帝王中,宋徽宗赵佶(1082一1135年)一直是个颇遭物议的人物。一方面,在政治上,他昏庸无能,重用蔡京、童贯等奸佞小人,制造了历时长达20年之久的臭名昭著的"花石纲"浩劫,给人民生活带来深重苦难;在外交上,他更是软弱无能、丧权辱国,留下千古骂名;另一方面,在艺术上,他又是一个颇有建树的大画家、大书法家和美术教育家。因此,史学界对宋徽宗的评价就难免见仁见智,毁誉参半。这里仅从艺术层面上,略述宋徽宗在古代书画艺术和美术教育方面作出的贡献。 赵佶生活在诗书画全盛、名家辈出的北宋时代。960年,赵匡胤发动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国粹书法漫思
    2.   我在想,假如没有据说是发明了毛笔的蒙恬,我们至今会不会一律都用圆珠笔写字?假如没有集造纸技术之大成的蔡伦,我们会不会直待西方发明了电脑才……?不然我们的双手,在漫漫一两千年中将缺少一种最具文化品位的功能。   所幸那样的危机毕竟没有发生,这才成全了李斯、程邈、钟繇等书家;尤其是成全了书圣王羲之,在当时江北刀丛漫长而相对安定的长江南岸,写下了千古啧啧的《兰亭序》,逗得三百年后的“天可汗”唐太宗也寝食不安,由于爱之过切,据说在他临终时采取与帖同穴入土为安的绝招,为后世创下了一个千古之谜。   为了这出神入化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谈艺术家的守寡创作与艺术快感
    2.   中国女子自古有守寡的高尚品德。嫁出去的女儿就如豁出去的水,即便能收回来,也不能收。并非碍于颜面,因为婚嫁乃媒妁之约,既约之则安之,就像今天的信用卡一样。若丈夫远游十年八年不归,或不幸夭亡,妻子就得一辈子守寡。这在今天来看当然是悲哀的,但在古时,如果不安守“节”、“烈”,便永远在街坊邻里之间抬不起头,还将给亲戚朋友脸上抹黑。   无独有偶,中国艺术家自古也有“守寡”的品格。且不说颜真卿、王羲之,也不说范宽、张择端,单一个郑板桥就能立竿见影。中国艺术史上之所以有名家与名画,完全是因为中国书画家甘于寂寞也敢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应当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汉字演变
    2.   3月4日《扬子晚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   汉字流行使用数千年,最早的文字、符号可以追溯到结绳时代。可以这样说,如果站在五千年历史之上看中国文字,早期的文字有许多正是简化字,而繁体字中又有许多不适合于文字使用流传规律的文字,不信可以到康熙大字典中去查一查,有许许多多的文字恐怕连真正的国学大师也读不准确,更别说释义了。   而从简化字产生之前的文字历史来看,有许许多多的文字已经在文人日常使用、书法、官方文告之中得到流通。一味将简化字指为解放后的文字改革而产生,恐怕也是一种以偏概全。人们可以问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陈传席: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
    2.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术史教授、博士生导师的陈传席,曾经组织过中国美术史界第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组织全国36家博物馆(院)藏品联展,皆在国际、国内学术界产生很大影响。他在1986年应聘赴美任堪萨斯大学研究员,从事明末清初画史和“扬州八怪”的研究,出版学术著作26部,主要有《六朝画论研究》、《中国山水画史》、《〈画山水序〉(叙画)校注》、《六朝画家史料》、《明末怪杰——陈洪绶生涯和艺术》、《现代艺术论》、《中国绘画理论史》、《悔晚斋臆语》、《中国绘画美学史》等,同时发表论文400余篇。他在从事艺术史论的研究和教学之余,还进行绘画、书法、小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人性化笔触解读北宋书法
    2. 菊花,是被历代文人赞赏的花。而在有着优秀历史文化传统的菊城开封,菊花更是被今天的文化艺术工作者作为榜样。不管时代怎样变,不管城市怎样变,他们像菊花一样,风霜不惧,雪雨不移,默默蕴蕾,执著绽放,为古老的城市散发着缕缕文化艺术的清香。菊花如人,人如菊花。从今日起,《菊萃苑》栏目将他们一一展现在你的面前,为你描绘出开封文化艺术工作者的群芳图。同时,希望热心的读者为该栏目提供线索,我们特致以衷心的感谢。 笔记小说是中国最传统的文学形式,书法是中国最传统的艺术,能够实现二者完美融合,用笔记小说来挖掘中国古代书法家人性本质的,开封作家张晓林可谓是第一人。他的系列笔记小说《宋朝故事》之《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汉字是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2.   作为一部严肃类纪录片,《汉字五千年》在央视一套的播放悄无声息,“就像是鬼子进村。”麦天枢笑着讲。首次播出选在春节档期,从初三下午开始每天两集,连播四天。“你想想,在这样一个‘小沈阳’成为主流的时代,50分钟一集的严肃节目,中间不插任何广告,显然不会吸引太多眼球。”   但对这部纪录片的关注度也在渐渐升温。最早对《汉字五千年》回应积极的是知识界,继而由于政府高层的推崇,央视一套、四套同时重播,甚至辟出黄金时段,“一部纪录片在一个月内连播三次,这也是罕见的吧。   上世纪80年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汉字使用的“中庸之道”
    2.   关于该不该恢复使用繁体字,眼下再度引起热议。有人“拍砖”,有人“力挺”。   作为一个汉字研究者,我的观点是用简识繁。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每个汉字几乎就是历史信息的储存箱,它的结构及其笔画都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能反映过去,能直观现在,也能预示未来。汉字形体保存了丰富的文化资料,汉字是研究中国文化的绝好材料。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依照今日训诂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   不容否认,繁体字的笔画繁多、结构复杂的确给人们学习、书写、认读、记忆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9(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