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美术理论 >>
    1. 陆俨少先生与他的老师
    2. 陆俨少先生十八岁从澄衷中学毕业,决定把画画作为他一生的志向。他说服父亲,考进无锡美术专门学校。教员水平不高使得他不到半年决定辍学。 陆俨少先生的父亲在南翔镇上开一爿小米店,在镇上也就认识一位原籍苏州、客居南翔前清翰林,做过吴大澂幕宾的王同愈老先生,他懂洋务,擅诗文,精书画。有一次陆俨少先生拿着自己的诗稿给王老先生看,诗稿上面正好有嘉定一位姓沈老先生批改的文字,王老先生看后觉得很诧异,感慨地对陆俨少说:“不是你向他学诗,而是他应该向你学!”此后,他很喜欢陆俨少先生,对他也倍加器重,常常对他讲解诗文。回到苏州也经常对人说:“我在南翔很少交游,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汉字“废简复繁”不可取
    2.   汉字“废简复繁”?全国政协委员潘庆林在本次全国两会上提议花10年时间逐步恢复使用繁体字,引发热烈争论。目前,坚守简体字的“正方”和倡议恢复繁体字的“反方”,两大阵营都各有拥趸。这场争论也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汉字究竟有没有必要在繁简之中再作选择?史学家们的态度明确反对:“如果要全面恢复使用繁体字,那肯定是历史的倒退。”   教育部表示,简体字“有法可依”   其实,汉字“繁简之争”并非新话题。支持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吴振立:关于艺术、人生的一些想法
    2. 书法是我栖息精神和安妥灵魂的地方。书法既给我带来欢欣和愉悦,同时也给我带来痛苦和彷徨。我为什么需要书法?这么多年来我为什么对她情有独钟以至朝写暮思,乐此不疲? 毫无疑问,在中国文化中,书法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有人将之称做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核心与否,我没有深入地研究,也就不好多说什么。但有一点,书法艺术千百年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吸引了无数有识之士“为伊消得人憔悴”,就在于她那看似简单质朴的线条里,隐含着神秘的人类情感和人生体验,包含着丰富的宇宙信息。书法可以栖息精神,可以安妥灵魂,可以抒发情感,从这一点来看,一部书法史也是一部人类情感和时代精神史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启功先生讲解的书法学习诀窍
    2.   庚午年前后,余曾多次拜访启功先生,请教先生一些书法上的问题。启先生的谦逊和蔼是众所周知的,然而当面听先生讲书法却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先生总是把一些复杂深奥的问题讲得浅显易懂,指点的都是一些入门的捷径,决不故弄玄虚。先生以此态度治学诲人,真大家风范、仁厚长者也。现根据自己当时的记录摘记要点如下:   一、临帖要取法乎上。要学古人的法帖,不可直接学今人,否则容易染上习气。师从今人入门者也要上溯到古人经典,方是正途。   二、学书要不拘成法。篆隶楷行草各体皆可学,也没有必然的顺序,惟兴之所至,兴趣使然。   三、执笔之法要在松静自然。有如练习气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满地都是书法家,写必繁体作风雅
    2.   近些年,不但少年儿童群起学习书法,连不少青壮年、老年人也乐于此道。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人们深切认识到书法的重大意义:有希望名利双收,据说还对身体健康有益———挥笔写字就是做气功云云。于是乎,书坛一片繁荣昌盛,书展频繁,书法家大批涌现,其中不乏“大师”。   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令人困惑的问题。   书法家胸中无“墨”   “书”的繁体“書”,是由“聿”和“曰”组成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为心迹
    2. 由于书法艺术的深邃与玄奥,以及书写的一次性和不可逆性的特点,学好它并非易事,不仅要掌握繁复的笔墨技巧,更要有良好的心理支持。 元代书法理论家盛熙明《书法考》云:“夫书者,心之迹也。”明朝祝允明云:“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近人胡小石说:“凡用笔作出之线条,必须有血肉有感情。”可见书写与心态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一个人的心态情感又可在书法中得到表达、宣泄,具有奇妙的随机色彩。几个人一起学书法,学到后来水平不一,即使同一个人,有时得心应手,有时却思竭手蒙。有人在练习纸上随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言恭达:书法实践的工具书
    2.   陈吉安是卞雪松先生的弟子,卞雪松是林散之林老的弟子。   雪松是我的挚友,与我同道于“沧浪书社”,情同手足。不料天有不测,2005年秋天,雪松病逝,正值英年,同道无不痛惜,我则痛悼不已,思念绵长。   吉安是我弟弟亢达1990年在常州介绍相识的,初识的印象即甚好。这个6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敏学善思又练达沉稳,还颇有点侠义心肠。尔后交往,渐渐地,一个“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的书法学者形象鲜明。吉安于书画、文学、编导乃至拳术兴趣广泛又术有专攻,尤其是他“坐得住冷板凳”、&ldqu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冯亦吾:书法是闲事也是乐事
    2. 我曾见过有人在书法作品上盖“乐此不疲”的图章,因而想起《论语》上的一段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对于书法能够“乐此不疲”,那么他对于书法必是既有所知,又有所好,更有所乐了。 我在幼年时候,见到祖辈写的春联,贴在门上非常美观,每年春节过后。走到街上必定欣赏一番。又常听父辈说,书法犹如商店的门面,一定要修饰得好看些才能吸引顾客。由于这些,我逐渐地爱上了书法。但开始并没人可以请教,也没临摹碑帖的习惯,只是东涂西抹,信笔挥毫而已。 入师范后,教师指定练习行书,并要求临写赵孟頫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八大山人《西园雅集图记》:深悟禅理 穿透妙谛
    2. 八大山人的自家书风是在60岁左右初显端倪的,至70岁左右已经十分成熟,诸法俱备,而后10年从书法技术上讲仅仅是保持和延续而已。通常论者认为八大山人早期书风追求险绝,颇具怪伟气象;中期逐渐收敛,沉着蕴藉;晚期则任其自然,平淡天成。 《西园雅集图记》是一件从怪伟步入平淡的过渡作品,体现了他晚年的书法风格。八大山人书法中、晚期的变化不大,但是差异还是存在的。不过不是像通常人们所说的那样,在于书法技巧的炉火纯青,在于对一种风格的追求,在于对某家书法的崇尚;而是在于人生的境界,在于书写时的心境,在于对待书法的态度。 《西园雅集图记》开卷便觉一派高旷气象溢于楮墨之间。如对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请别对陈冠希、文怀沙“幸灾乐祸”?
    2.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几千年前,我们伟大的老祖宗们,就为他们的子孙后代设计了不朽的做人、做事、修心、治家、治国的真理。 这些“真理”往往用成语、格言的方式“定格”——高度浓缩,高度凝炼,高度概括,朗朗上口,易读易记,使人们耳熟能详,从而能够广泛流布,深入人心。 还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最妙的特征:古今通用,跨地域通用。 例如: 邯郸学步(《庄子·秋水》) 前两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1.155(s)   3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