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1. 方国兴——作品欣赏
    2. 方国兴,1946年生,江西 南城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鉴定评估委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江西省博物馆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成员,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评委成员,中国轻工业陶瓷研究所艺术顾问,国家文化部文化系统高级专家,七、八、九届江西省政协委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名誉副主席,景德镇陶瓷学院客座教授,南昌市瓷板画行业协会副会长,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从艺50余载,书法四体皆擅,国画以书法入画,且以书画融于瓷艺,三昧真火,熔书、画、瓷于一炉,风格独具,有“书画瓷三绝”之誉!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印尼华人的细腻与坚持-“汉字之美”聂晖印尼诗书画印展、讲座暨古琴欣赏会见闻
    2. 印尼华人的细腻与坚持—“汉字之美”聂晖印尼诗书画印展、讲座暨古琴欣赏会见闻 以前提到印尼只想到两个字——排华,而今天我们要重新认识! 印尼人口居世界第四,是海外华人最多的国家。上个世纪在苏哈托当政的32年时间里,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制华人:不许办华校,私自教、学华文就是违法,要坐牢!公众场合不允许出现华文。华人不能从政……甚至发生大规模针对印尼华人的暴乱和一系列的屠杀……华人人生安全的极大问题,学习传承中国文化更十分艰难,以至断代! 苏哈托下台后,印尼政治逐渐回归,与中国恢复建交,2013年习总书记访问印尼,进一步促进两国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质朴的 自然的——读陈师超的书法
    2. 第一次到新泰市,就见到了陈师超先生的书法作品,后来又几次读到,渐渐有深印象。从直观上感觉是挺自然的,也挺质朴的。现在希望把字写到这样状态的毕竟还是不多。行草书家所展示的作品品相还是趋于华美流丽的,许多学习王羲之书法者都行走在美观的轨迹上,就我对魏晋书风的理解,不至于如此新、如此俏,写着写着就浮薄了,应该是有一些章草遗韵的,譬如多一些拙朴、厚实的成分,而不至于如此风花。是时尚使然,把行草书写得华美了。宋人王禹偁曾批评“乘笔多艳冶”,意即只注意外在之相。清人吴景旭也认为:“后生好风花,老大即厌之”,“绮丽风花,累其正气”。因为书法不是只从外表满足人的视觉的,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在能否经得起咀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泼墨性情逸 挥毫神采飞——浅谈张宗玉狂草书法艺术
    2. 当下的书法是对历史的折射,技法的传承与革新诠释了书艺风格的嬗变。与别的书体不同的是,狂草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它的实用价值。尽管狂草在演变的过程中,体现了个人风格的差异性,但总体而言,浪漫主义精神是狂草最本质的美学特征。狂草有独特的抒情方式,不仅要求书法家具有极高的操控笔墨技法的能力,还要求书法家在天性中具有诗人的气质,在不断向先贤学习的前提下脱略行迹,从而进入自由的个性化表现,故而书家常说:“狂草最难”。 可以说张宗玉的狂草包容了历代大师的精华,如草圣张芝、书圣王羲之,以及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徐渭、王铎等。尤其是在张旭的《古诗四贴》、怀素的《自叙帖》上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张进新(抱山道人):草书之我见
    2. 草书,是为书写便捷而产生的一种书体。 《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其特点是:汉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謂之草书。”简言之,草书是在文字文段抽象的符号基础上,进一步抽象的书法艺术。 草书以形体学大致又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形体草书,是以楷为基础的草画表现;二是符号草,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看不懂的草书。形体草也即人们常说的行草,符号草则为狂草。能写好行草实为不易,能写好狂草则尤难。纵观中国书法史,写行草真正有成就的名家,也只有王羲之、王献之、颜真卿、董其昌等人;而写狂草有成就的,则仅有张旭、怀素和毛泽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浅论朱非书法艺术
    2. 就目前的艺术来看,现代人有着越来越多的选择,可以传统,可以现代,也可以很民间。在书法的领域里更是如此。书法一途,由于时代的开化,现代人对于书法的审美也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书法的学习更加自由,经典、民间、流行,只要乐意,大可以学习一个遍。但是,就书法家朱非而言,真正使他收益的,是取法于晋唐。尤其是欧体一脉,对朱非书法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极大影响。 欧体书法极为俊美,清净。魏晋二王一途则偏重于挥洒逸趣。朱非的意义在于极大程度上保持欧体的结字有吸收了二王的野逸。最终使自己的书风面目定位在传统之中。朱非染指翰墨半个世纪有余,之所以能够潜心于传统,大抵深明书画乃是寂寞之道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在继承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神采
    2. 陈师超,字乃冰、号石壑,1963年10月生,中国书协会员,山东书协理事。其作品先后入全国第七、八、九(获奖)届书法篆刻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全国千人千作提名展等。2009年荣获山东省泰山文艺奖,2012年荣获山东省书法事业突出贡献奖。 ——从观念上求变。书法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观念和境界决定书法的品味。取法乎上是化古创新的根基,更新观念是化古创新的灵魂,而观念的更新又源于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思维方式与欣赏流变的把握,源于自身眼界的开阔和境界的提高,源于对历代书论的理解以及如何对传统继承与创新的思考。基于此,我把对书法艺术的追求,看成是一种文化担当;把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陶洪君 清逸洒脱,游走于多极的书法家
    2. (印象中国网 方咏琪)墨青纸白,落笔之处,或雄伟奇崛,或清幽秀美——观陶洪君的书法之美,在其气骨芳韵、一纸万象,仿佛让你触摸到另一个多彩世界。 “天赐气象”这幅作品貌似随手拈来,无意为之,更如清淡入骨,妙随心境。同一位书法家,不同的心境会产生不同的创作风格。书法形态产生的神韵,加入观赏者美学取向的投入,可以说妙不可言。陶洪君说:“书法不仅仅是技艺,更有技、艺、道三个层次,与建筑、绘画、音乐的审美一样,书法审美不仅有助发现自然界之美,还可以挖掘作者和赏析者心中之美,只有心中怀揣对生活、自然的热爱才可感悟外界的曼妙之美,体会书法的雅之秀和拙之韵。”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浅议乔宇草书的书写性
    2. “书写性”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有着非常特殊的意义,中国艺术无不强调“书写性”的重要,可以说把握住了“书写性”就等于抓住了中国艺术精神的核心。比如中国画的创作,特别是宋代文人画兴起以后,作画不叫“画”,更不叫“绘”,而称之为“写”,主张以书法的笔意和笔墨技巧写我胸中臆气,追求主观意蕴的表达;篆刻虽然带有很强的制作成分,但也非常强调“书写”的意味,追求以刀代笔直抒胸臆的本真挥洒,明代还提出了“写意”篆刻的理念。中国画和篆刻对于“书写性”的强调,其理论本源与技法依托都源自于书法,然而作为书法本根的“书写性”却在当代书法创作中严重缺失了,走向泯灭心性地追求技巧的纯熟和平整工致的雕琢、修饰甚至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者王飞——“中坚力量”系列报道
    2. 毛笔,柔软与坚韧的平衡之物,中国人哲学精神的体现。书法,中国人文化性灵的外化表现,历朝历代的书者便是这性灵表现的承载者。王飞君,既是当代虔诚的书者。 自古拿毛笔的人,数不胜数,而真正的书者少之又少,如何理解书者的内涵?其实与笔墨纸砚四物并无关联,书法乃书者心相的外化,心相何为,书法面貌便如何。《祭侄文稿》的悲凉激愤,一字一句不是笔墨是血泪。所以作者的修为与情感才是书者的内涵与主导。 有人认为,书法脉络不断,中华文脉亦不敢断,如今看来未免给书者太沉重的文化枷锁,一个有责任感的书者自会带着历史的传承站在时代的印迹上书写,这不是文化传承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