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书法 作品评论
      分享到:

      一书一画总关情——介绍卢鸿沐的书画艺术

      作者:核实中..2010-07-17 11:55:56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书法艺术是中国的国粹之一,也是东方造型艺术的一枝奇葩。在中国书法史上,从古至今涌现出许多书法家,其中不乏开宗立派的大师。如楷书的“颜柳欧赵”四大家,行书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等等。唐宋以降,许多书家试图在师法先贤的基础上创新书体,另辟蹊径。如现代的艺术大师吕凤子,不仅在绘画方面卓有建树,在书法创新方面也颇有独到之处,他用篆隶笔意写行草,风神独具,面目一新,被同道誉为“凤体”。如今,已难得一睹“凤体”神韵了。不过,曾得凤先生亲授并自出机杼的书法家卢鸿沐的书艺,确是值得称道的。
          今年83岁的卢鸿沐先生是贵州绥阳人。1946年考入江苏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师从吕凤子,得其亲自教授,为他后来的书画创作打下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在贵州省文化部门工作,曾任贵州省文化厅高级编辑,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将帅书画研究会高级顾问。
          卢先生的书法从汉碑入手,在临习《石门颂》《张迁碑》上用功最勤;后来兼习篆书和二王、怀素、米芾、黄山谷诸家法帖,取凤先生笔意神韵,熔篆隶行草于一炉,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他早年的书体逼近“凤体”,到中晚年以后,开始寻觅和耕耘属于自己的艺术家园。能够代表卢先生书风成熟的标志性作品,是创作于1986年初夏的行书《参观乌江发电站》(自作词)。这首词连同款识共有93字,每个字都别有新意,虽是行书,却变化多奇,或具隶意,或参以篆法,能脱古立新,既有别于“凤体”又自成家法。此后,他相继创作了一批行书作品,其独特书风日渐成熟并趋于稳定。因此,一些研究者认为,他以篆隶笔法写行书的书体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很难想象,在一幅作品中将篆隶行草兼收并蓄,以一种全新的书体面目呈现在观者面前,竟然是那么的和谐统一,情趣盎然,耐人品味。这就是书法家长期不懈探索创新的终极目的和艺术魅力吧。
          应该特别指出的是,卢鸿沐先生的书法艺术还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的作品通常就是自己的诗词章句。当代书坛书家甚众,然能够做到“我书自家诗”者,委实不多。书法创作,从严格的意义上说,应该是指“我书自家诗”的。可如今有很多书法家只能书写前人诗句,靠老祖宗的遗产维持自己的“艺术创作”,实则不能算作创作,或只能算作半个创作。有的书法家也能诗,但意境韵味实在不敢恭维,只能归于“打油”之属。卢鸿沐先生的诗词章句,传统功底十分了得,能得唐宋遗韵而别具时代风貌。譬如,他的《读毛泽东诗词》《香港回归》《颂一国两制》《赞老年大学学员》《遣怀》《春兴》《游红枫湖》《游百花湖有感》等诗词作品,既显露出作者深厚的文学艺术功底和素养,也表达了作者对新时代、新生活的讴歌赞美。他用自己独特的书体书写自己优雅的诗词,令读者赏心悦目,拍案击节。如果我们的书法家们都能够像卢鸿沐先生那样,实实在在地创作出属于自己、属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国家书法艺术的整体实力必然会得到极大提升,我们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作为艺术家的卢鸿沐先生,其实最擅长的还是中国画。由于他的书法艺术得到世人赞赏,使其画艺为书名所掩。由于他在正则艺专接受了正规的美术教育和系统训练,卢先生的绘画写实功底是相当深厚扎实的。一般说来,科班出身有助于艺术创作,但也容易为成法所囿,陷于画院派的桎梏而不敢越雷池一步。卢鸿沐先生从正则艺专毕业后,在长期的文化艺术研究工作中,常常感到自己在学校学到的本领不敷使用。由于他经常深入实际体验生活,长期受到贵州民间美术、特别是少数民族民间美术的熏陶和启迪,自觉地接受了来自不同民族、不同风格和流派艺术的影响,因此在绘画创作构思上更容易摒弃固有程式的束缚,在绘画语言的应用上更加贴近自然和实际,在题材的发掘、内容的刻画、技法与结构以及意境的经营上更敢于表现自己独特感受。所有这些反映到他的绘画作品上,就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感人画面和雅俗共赏的佳作。
          卢鸿沐先生是一位比较全面的著名中国画家,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有专长,工笔、写意俱住。他长期致力于贵州地方戏曲资源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因此,他深谙此道,也经常创作描绘各种戏曲人物。譬如,他的《几时携手入长安》《一枝春雪冻梅花》《清极不知寒》《绿荫晨课》《又翻新谱》《苗女》等人物画作品,不论人物神情的刻画,还是衣饰器物的描绘,既符合人物所处时代风貌,又可窥见戏曲艺术的身影,读来不觉眼前一亮,新美如斯。《苗女》一画用过半画面描绘一位苗家女,仰望一簇秋天红叶,似若有所思。苗女头饰和衣服上的图案装饰,是很有贵州苗家特色的。类似这样的作品,我们过去很少能见到。尤其是北方人,对苗家民族风情知之甚少。从这个意义上讲,卢鸿沐先生的画作对于增进各民族的了解和融合是大有裨益的。卢鸿沐先生的工笔画技法是很娴熟的。这在上述戏曲人物画作品中已经得到充分体现。其工笔人物画的另一幅代表作是《唐代仕女图》。类似题材的绘画作品相当多,要如实表现盛唐气象殊属不易。大家知道,唐代妇女以肥为美。所以,很多绘画作品都把唐代仕女画成“丰乳肥臀”状,甚至不惜夸张变形,异常肥胖。以为不如此就不能“如实”表现唐女之“肥”。我们认为,这样理解和表现唐女不一定妥当。事实上,唐女之“肥美”是有一定限度的,不一定就要“越肥越美”。譬如,敦煌石窟中的唐代壁画作品所表现的仕女,肥美适度,确给人高贵丰腴之美感。这方面,卢鸿沐先生是把握得很好的。这件《唐代仕女图》中的女子,面部与动感的刻画都恰到好处,虽略肥而不胖,步履轻盈,磊落端庄。从技法和整体艺术效果看,似乎受到敦煌壁画影响较大,也可窥见出《送子天王图》的余韵,在风格上比较接近张大千一路。
          晚年的卢鸿沐先生因眼力不济,很少绘制工笔画。于是,他在写意花鸟画和山水画方面给我们留下很多精品佳作。花鸟画是卢鸿沐先生的强项。这些作品通常以松、梅入画。譬如,他的很多人物画,都是以松树为背景的。有些画家专擅人物,对花卉一类则不敢涉足,只能回避之。卢鸿沐先生则两者兼擅,故而能够挥写自如。这种表现方法具有象征的意味,通常为了衬托画中主人公(多为高士老者)品格的坚毅。他笔下的松、梅的写法,如同他的书法,颇有篆隶草法,尤其枝干的处理,颇具匠心和法书笔意。卢老写松梅,也同他的年龄阅历一样,人与书画俱老。老松之态,老而弥坚。老梅之姿,新而佳美。松梅虽老,犹有新枝,寓意可谓深远,既是作者艺术人生的自白,更是对祖国的赞美讴歌,对中华传统艺术的继承倾慕。卢老是写梅的高手。我曾获观他的多幅梅花图,总的感觉是他作画与做人一样认真而坦诚,且富有激情。今人写梅,不乏作手。但很多画家为写梅而写梅,往往缺乏内在的意蕴。卢老写梅,其实是写他自己。他的梅花具有鲜明的特征,即花团锦簇,朵朵不苟。据悉,卢老画梅需时较久,不像有些画家“三下五除二”,能够一挥而就。作为一位年逾八旬的老画家,仍有千里之志,以他非同寻常的双手,继续为祖国贡献自己的光和热,这就是他笔下的“老梅依旧满庭芳”的旨趣所在。
          卢鸿沐先生的山水画,是其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可以归为两类,一类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山水画,一类则属于人物画背景的。后者以表现人物为主。如《绿荫晨课》《笑翁诗自没安排处》《又翻新谱》等。这些作品在烘托画中主人公所处地域和背景方面,给人明白无误的诠释,发挥出独特作用。在《苍山如海春水独清》《刺破青天》《山乡茅屋》《湖汀水暖》《秋山图》这类山水画创作方面,我们感受到的是祖国壮美的河山尽收眼底。咫尺千里,有可赏可游之欲。在表现技法方面,我们发现他的山水画是很有特色的。一般说来,中国山水画主要以线条和墨块来表现。卢鸿沐先生的山水画,用线不多,山石的皴染主要靠墨块凸现其纹理、体积与厚重感。这是卢老长期深入生活、长期艺术实践的可喜成果。在构图方面,他喜欢采取俯瞰截取方式,将河山裁减入画,给人以宽阔、舒缓、豪放的感觉。卢老画松,常有神来之笔。所以,他的山水画中的“画眼”,多半是几棵横斜错落有致的老松,十分吸引观者的眼球。
          卢鸿沐先生的书画艺术成果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2002年3月,香港文化艺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卢鸿沐书画集》。在国内外一些重大展事活动中,卢老的书画作品多次入选获奖。国内一些艺术品拍卖会上,他的作品经常亮相其中,拍卖价位也表现不俗。如今,卢老身体尚健,精神矍铄,仍笔耕不辍。祝愿卢老有更多精品佳作问世!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69(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