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名人访谈 >> 书法
      分享到:

      山阴道上行——赵雁君访谈

      作者:核实中..2010-01-04 18:02:40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者按:2007年,浙江省书协推出了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展暨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论坛系列活动,在全国造成了广泛影响。本报记者黄俊俭参与了这一系列活动的采访报道并就有关读者关心的问题采访了本次大型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之一的浙江省书协副主席赵雁君先生,现根据采访录音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记者:2007年浙江省书协推出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展暨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论坛系列活动以来,已在书法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您作为本次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之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请您介绍一下本次活动的宗旨、举措及意义。
        赵雁君:本次活动的宗旨是在浙江打造品牌、构建平台。
        浙江,自古是文化之邦、艺术之都,历代书家辈出。历史成就了浙江“文化大省”、“书法大省”之地位,当代的浙江更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其时代担当,浙江书坛则以“建设书法强省、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己任。兰亭,已然是中国书法的象征,“兰亭雅集”也成为中国书法交流乃至文化交流的历史圣典。如何延续、发展、提升这个文化传统,并使之成为当代书坛精英、精品的展览、展示品牌,学术交流平台,这是浙江推出本次“兰亭雅集”系列活动的目的所在。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希望推出书坛精英、精品,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了42位和特邀了200位卓有成就的书法名家参展。其中,既有德高望重的著名老一辈书法家,又有享誉书坛的中青年代表书家。为了突出其学术品位、文化品位,配合展览推出了以“兰亭雅集的书学史贡献及其文化学意义”为主题的兰亭论坛,我们通过特邀与公开征稿的方式邀请卓有建树的学者、理论家42人参与论坛,参加兰亭雅集活动。
        记者:本次活动有何亮点吗?选定入围名单和特邀人选的依据是什么?
        赵雁君:本次活动的亮点,也是我们的创意、创新之处,就是对“兰亭雅集”展人选的推出及“兰亭七子”的产生,是通过个人自荐、公众推选、专家推举、专家审定、评选等程序产生的。
        本次活动有两个展览组成,前面所说的两个展览的参展人员是在全国书坛中遴选42位和特邀200位左右的代表书家参展。我们在选定入围名单和特邀人选时,其基本依据是他们须在全国书坛中已经享有盛誉,或是在中国书协主办的历届全国展、中青展、兰亭奖展等大展中获过奖。“兰亭书法双年展”是以特邀的方式组织,“兰亭雅集展”则以遴选和推举的形式而产生。为了保证展览的代表性、权威性,从措施上来说,我们是通过让公众推选(包括自荐)、公众评选、媒体评选、专家审定来确定入展名单。其中,100位入围作者确定以后,让每位提名作者提供两件作品参加评选,审定时,从艺术水准、书体表现,学术水平等角度确定42人和7位优秀作者。在这42人的产生过程中,组委会、艺术和学术指导委员会从100位入围作者中,按一定比例推举在艺术上有突出成就者直接参加,而“兰亭七子”的产生则是通过学术答辩的形式来筛选确定。这样将基本保证推出42人的代表性、权威性,以及参展作品的精品化
        记者:请您谈谈本次活动的意义
        赵雁君:这次系列活动,可谓是中国书坛精英之雅集,浙江文化之盛举,其意义已不再是千年之前文人士子的即兴聚会,而是在传统文化观照下的文化自觉、文化构建,使之成为中国书坛名家精品展示、精英书艺交流、专家学术交流的品牌平台。
        本次活动的最大意义或启示,我认为是整个评审机制贯穿了艺术民主、学术民主。因为本次活动的目的是推出精英、推出精品,能体现当代书法艺术风貌的成果展示。我们期望的是对各种流派、各种艺术追求、各种学术主张的成果展示。这两个展览,完全可以用定向邀请的形式来运作,但我们考虑到,这42个人的推出,希望有一定的社会知名度、公众认可度,这也是为了保证本次展览的代表性与权威性。要体现其展览的高层次、高水准,就需要从全国书坛中挑选在书法艺术上取得相当成就者参展。因为参展人数的限制,它就具有竞争性,这就需要遴选、评审。而一个艺术家的艺术成就、艺术地位的参照依据,很大程度取决于社会的认可、公众的认可、权威的认可。所以,我们的运作过程设置了三个阶段,即公众推选(包括自荐)、公众评选、专家审定,根据社会、公众的认可度(公众评选结果)来确定入围名单,然后结合作品的艺术水准(专家评审)来确定42人入围名单及参展作品,这样抑或能保证参展人员的代表性,以及参展作品的艺术性、精品化。“专家推举”这一程序,是为了保证已在书坛享有盛誉的名家也能参与其中,避免一流名家缺失的遗憾。所以,用公众推选参展作者、专家评审作品的程序来进行,这有别于群众性普及化的竞赛展事。
        记者:您作为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西湖美术馆馆长,又是浙江省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请您介绍一下您的工作情况。
        赵雁君:书法,已是我生活的一部分,可谓是生命不息,书法不已。从爱好书法到走上专业书法教师的岗位,现在,又成为了博物馆的专业人员。可以说,是书法改变了我的人生,是书法给我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乐趣。我一生的最大幸运,是我的艺术爱好与工作能合二为一。书法,自幼爱好,但我没有想到因为书法改变了我的人生。大学读书,专业是数学,业余搞的却是艺术,所以课余时间大都是不务正业。出乎意料的是副业竟成正业,毕业留校任教书法。从此,人生因书法而定格,原本希望成为一名出色的数学教师,却因为自己对书法艺术的执著追求而变成向专业书家的角色转变。10年书法教师的经历,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成全了我的书法艺术。更有意义的是1998年自己被调到浙江省博物馆工作,从而得以进入文博行业,这对于我搞书法创作、研究提供了更好的艺术资源、学术平台。但理想与现实往往是有距离的,原来对博物馆工作的向往,还以为仅仅是与藏品打交道,整理、研究古代书画,这是搞书画创作与研究的人最希望的,但到了博物馆以后,事实上不是仅此而已的。博物馆的三大功能,整理研究只是基础工作之一,任务更多的却是在陈列展览、宣传教育等两个方面。我是从2002年走上行政岗位的,分管书画部、工艺部、陈列部、宣教部及西湖美术馆的展览事务等工作。日常事务繁多,任务也重,但好在这些工作均与艺术、学术相关联,而且很多工作是需要以学术作支撑,需要有创意,如展览的策划、研讨会的举行、图集的编制筹,均与创作、研究相关,甚至是以研究、创作为前题。研究拓展了工作思路,工作则是研究成果的物化。2000年,浙江西湖美术馆落成开馆,根据我馆的藏品资源,根据我馆的展厅条件,根据美术馆馆址的历史背境(它的前身是中国第一所高等艺术院校——国立艺术院旧址),中国当代主要的美术大师无不在此就学、深造,于是,美术馆推出展览的定位由此而生:系列化、精品化、学术化。为此,我曾主持策划推出“世纪经典——中国20世纪美术大师系列作品特展”、“世纪精华——中国近现代美术名家系列作品特展”暨作品研讨会、座谈会等系列活动,一共推出了24位近现代美术名家的精品展览,成为我馆的展览品牌。文物展览方面,又策划推出以展示地域历史文化为特色的文物精品系列特展,利用其它博物馆、纪念馆的文物、艺术藏品优势,实现资源共享的新思路、新举措,从此改变了博物馆千日一面的陈列展示形象,提升了博物馆的服务品位。特别是在2004年在浙江举办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我们精心策划、组织推出了“旷世墨宝——浙江馆藏唐宋元明书画珍品特展;百年回眸——浙江近现代美术名家精品特展;画之大者——黄宾虹艺术大展”等三大艺术特展,成为艺术节的展览展示亮点,一时轰动全国。2005年,为纪念黄宾虹先生诞辰140周年、逝世50周年,我们特别推出“黄宾虹年系列特展”。2006年始,又相继推出“世纪掇英——中国当代美术名家系列精品特展”,分山水篇、人物篇、花鸟篇、书法篇、油画篇等5个篇章,每个篇章有10位全国美术名家的10个精品展览所组成,这些系列特展的推出,已成为浙江省博物馆在全国文博界的品牌,也成为了浙江在建设文化大省中的一大亮点。如果说,展览的策划是建立在学术研究、艺术研究的基础上,那么,展览的实施、运作则是有赖于对工作的热爱、热情与责任。因为每一个展览的推出,每一项活动的策划,有着大量繁琐的具体工作,有时需要没日没夜的干。作为一名文化、艺术工作者,应抱有时代的使命感、责任感,做好本职工作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的时代要求。
        省书协是群众团体,需要书法家们的广泛参与和支持。作为省书协的副主席,有义务也有责任做好份内的工作,尽管是义务的,但责无旁贷。浙江,是文化大省,也是书法大省,省书协的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省书协在建设文化大省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今年推出的首届中国书坛兰亭雅集展暨兰亭书法双年展、兰亭论坛等系列活动,为打造浙江的文化品牌,打造书坛的精英、精品展示平台,名家交流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具有重要的意义。置身其中,工作繁多,但也是一种人生价值的实现。
        记者:您的书法作品曾在历届全国展、中青展等大展中连续、多次获奖,在艺术上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您能否谈谈自己的艺术经历和目前的创作状态?
        赵雁君: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我20余年的从艺经历,那就是“山阴道上行” 。我曾以“山阴道上行”为题,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我个人从艺20年的作品汇报展。“山阴道上行”不仅道出了我的生活之所、生活之路,也道出了我的书道之途。山阴道,演绎人生,更演绎着书法经典,王羲之、王献之、杨维祯、徐渭、倪元璐、陈洪绶,一座座艺术山峰落在山阴道,让我们应接不暇。我的书路别无二致,从楷书入门,继学行书,旁涉篆隶、碑版。行书以“二王”为根底,可以说,“王字”奠定了我真正意义的书法基础,成为我行草书创作的向心力。我在对“二王”书法的研习上,没有简单停留于或偏执于“王字”表面的形式模拟,而是对“王字”的流变和“王字”的风格作了梳理与实践,特别是将“王字”放在特定的魏晋时代书风流变的过程中去考察,放在“王字”对后世书风影响的长河中去管窥。所以,我对晋人残纸、汉简帛书、魏碑墓志等民间书法多有涉略,在研究中得到启发,并将“原始的晋人书迹”的书写方法融入“二王”的书法蓝本中,让我惊喜的是,“二王”的经典神髓和这种相去甚远的民间血质交融在一起,产生了既野逸又温雅,既直抒胸臆又不失法度,既精致流美又生拙率意的作品,这恰恰是我当时的书法理想。对我而言,其意义不仅仅是不同技法之间的转换与运用,更重要的是风格指向的确立。当然,从学习书法的角度,对中国书法的发展史,特别是行草书的发展脉络作了更多的爬疏抉剔。但是,我还是情不自禁地倾向于“山阴道上”的历代书家。他们多是重个性、重独创、重主体情感抒发的典范。先贤们的思想结晶、艺术成果无疑对我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无论是书法表现形式的构筑,风格语言的综合与提炼,都是我直接效法的对象。在一段时期,明清书风对当代书法展厅文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我也毫无例外地受其影响。但是,我关注更多的是倪元璐、陈洪绶、徐渭那种奇崛不驯、狂放不羁的精神气质和豪迈洒脱的表现形式,成为我目前的书法追求。注重书写节奏,注重形式变化,注重风格形成,构成了我目前的创作状态。
        记者: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创作的永恒命题,请问您是如何处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的?
        赵雁君:我不轻言创新,也没有创新。我所希望的是在继承传统的过程中有所发展,有所追求,在符合历史的书法要义中有自己的形式语言,这应该是一个很高的目标,也是衡量一个书法家是否成功的标志,我正在努力着。作为一名书法家,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有创作思想、创作意识。因为书法重临摹、重继承,但是临摹不是目的,只是手段,不能停留于一般的摹拟,其终极目标是创作。那种带有临摹性、模拟性的作品还不能称之为创作作品。创作就要有创造的成份,创新的要素。我在平时的训练中,比较注意的是模仿与转化、择化,其难处则在“化”字。临摹、模仿是创作的基点,它的意义在于使书法创作在技巧、风格的延续与突破上有依据,有“化”的源泉。要想“化”,首先是“择”,择什么?如何择?这面临着对书法传统的认识问题。很多人把“正统”视为“传统”,局限于历代书法名家的名碑名帖上,这就大大缩小了传统的内含与外延,束缚了创作技巧的延伸与发展。作为创作的要旨,取法历代的书法经典很重要,但“经典”有其时代性。“二王”是经典,当之无愧,为行草书的发展提供了范式,但在魏晋时期就不是经典,甚至连正统都不是。徐渭书风可谓是对明以前书风的反叛,但作为风格的一种典型代表,对于今天的艺术创作来说,“二王”、徐渭都是经典。那么,如何继承传统、把握经典?就看你取法的基点在哪里。人们常说徐渭不可学,郑板桥不可学,民间书法不可学等,这多是从取法的角度来讲,但从个人风格的形成方面来讲,他们都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另外,个人风格的形成往往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取决于这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其表现形式则直接受制于这个时代对于审美的需求。如当前书坛创作的现状,很大程度受展厅文化的影响,追求大,追求形式,这些都是为了追求展览的效果。
        总之,艺术表现了时代,书法家也以自己的特质表现了时代精神。或许,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创新吧。


        相关链接:
        赵雁君,1961年生,浙江省诸暨市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博物馆副馆长、浙江西湖美术馆馆长、研究馆员、第九届浙江省人大代表、第十届浙江省政协委员。
        1988年,作品入选第四届全国书法作品展,获“全国奖”,在其后的数年中,又连续获得第四、五、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一等奖,第一届全国楹联书法大展“金联奖”,并担任了第七、八届全国中青年展、第八届全国展、首届全国青年展、第三届全国扇面展等大展的评委。2007年荣膺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并被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人事厅等单位授予“五个一批”文艺人才,中宣部、人事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06年7月5日,“山阴道上行”赵雁君书法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集中展出了赵雁君20年来的80件潜心之作。《赵雁君书法作品精选》、《赵雁君行草楹联集》首发式、学术研讨会在同日举行,其2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永久收藏。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75(s)   9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