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1. 揭子兵法与书法
    2. 在中国,《孙子兵法》可谓家喻户晓,明末揭暄所著的《揭子兵法》相对有些陌生,但《揭子兵法》是我国军事学领域一部不可多得的理论著作,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兵学秘籍,在军事理论界有着很高的地位。他撰写的《兵经》一书,将兵家韬略概括为一百个字,字字皆是制胜指南。难怪当时的学者吴炳读了此书后拍案叫绝:“此异人异书也!”《兵经》一书使揭子流芳千古。 军旅书法家揭晓最近在军事博物馆举办以揭子兵法为题材的全国名家书法展,将书法与兵法水乳交融到一起,对人们认识、了解和弘扬《揭子兵法》将具有重要意义。 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论法帖中的避讳现象
    2. 拙文《由王彬子孙诸墓志引发出的思考》在《书法报》登载后,笔者觉得有些意犹未尽,因为那篇文讨论的是碑志中的避讳现象,其实在一些法帖中,也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避讳问题。笔者尝撰《〈兰亭序〉的“揽”字与六朝士族的避讳》一文(略称《揽》),专考《兰亭序》中避讳改字“揽” 的避讳情况。(注1)在考证过程中遇到一些关于法帖中的避讳事例,迄今尚未得确解,愿借此机会提出来,盼博雅君子赐教。 一、王羲之子孙之名为何不讳“之”? 此现象在魏晋南北朝的人名中非常普遍,非独见于琅邪王氏一族。关于这个问题,迄今为止有两种解释。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苏州近现代的书法教育
    2. 凡是技能,必有授受,这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基本元素。从三国至唐宋,苏州书家虽然影响很大,但反映他们接受书法教育的初级状态和过程的资料却很匮乏。明清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经济与文化的重心由中原地区转移至以苏州为核心的江南地区,相关的研究资料在质量上获得了充分的保障,也为我们探讨苏州的书法教育史提供了许多素材。 19世纪60年代以后,经历了太平天国运动,苏州较以往有所衰落,经济文化的重心逐渐向上海转移。然而衰落并非衰绝,在许多地方,苏州人至今还保留着明清以来的风俗习惯,尤其在文化方面,绵绵若存,不绝如缕。苏州人在文化上的优越感并未丧失,这种感觉也体现在书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当代中青年书法家批评汪永江
    2. 作为毕业于中国美院首届书法本科专业的骄子,汪永江相较于他几位学兄陈大中、张羽翔无疑是成名较晚的。当张羽翔以“广西现象”名噪书坛之际,汪永江尚名声寂寂。这无疑给他造成很大压力,也使他处于一种创作焦虑中。他参与国展遭到多次败北的命运,可谓屡败屡战。汪永江自言,其草书曾得过“天书”的绰号,这表明他的草书是属于那种极易陷于二极对立价值判断的类型——太好与太差。对此,好像他自己也不太自信。好在,后来他在六届国展,全国首届行草书大展,第七、八届中青展一系列国展上接连获奖,既使书坛接受了他的草书,也使他迅速找回了自信。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听李可染先生谈书法
    2. 当可染先生朝斯夕斯、胸无旁骛地沉浸于自己宁寂而庄严的心灵王国的时候,他趋近的美便与教养合而为一。他的作品陶冶了整个一代人,还将千秋万代地陶冶下去。艺术的助人伦、成教化,不是如演说家那样带有着直接的目的性。它在潜移默化之中,使人们心悦诚服,趋向社会的崇高。可染先生的艺术正是如此更内在地激励着人们的心灵。 可染先生好学而敏求,这是他“苦学派”的唯一解释。苦学者不意味着枯涩无味的下笨功夫,我曾有幸上可染先生的书法课,他不强求碑帖的选择,但是他喜欢《麓山碑》、《张迁碑》、《张猛龙碑》、《爨宝子》、《爨龙颜》、《石门颂》、《石门铭》。我选了一本《礼器碑》。他说要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气胜韵长的新我——梁永琳书法谈
    2. 认识梁永琳兄是在十余年前,那时他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做编辑,我在《中国书法》杂志做编辑,离得虽然不近,却每每把盏小酌之余,便是一场捭阖畅谈。当时的书坛,正流行“二王甜媚”、“颜柳恶札”、“秦汉还可以”、“宋元太一般”等豪言壮语,好像整个文人书法史就没有几个可以称好的,如果非要找,口碑最好的只有王铎。对于这些,永琳和我并未为之摆动,而是互励护守,不肯随波。 一晃十余年过去了,一切也都发生了变化,我早已离开了《中国书法》,永琳则成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文艺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文人书法与新文人书法摭谈
    2. 在伟大的书法面前,我们奢谈“新”,并以此表白自己开始了了不起的创造,不是笑话还能是什么。 不久前,《作家通讯》在封三刊发了我的一幅隶书对联和一通致斯舜威先生的手札,并应编者要求,写了一段话——“历史中的好字都是文人写的。但我深知,当代作家并不是旧日的文人,我们秉笔挥毫,徒有一种空虚的形式而已,离前贤潇洒、淡泊的心境很远、很远······”。 至今,我的立场没有改变,依旧对当代文人书法表示深深的失望。纵观中国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大筑煌煌“辽海风”——对当前辽宁书法的思索与瞻望
    2. 前不久,辽宁的一些书法骨干自发地在沈阳组织了“迎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和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作品观摩点评会”。前面被冠以“辽海风”三个字,正式宣布了要以“辽海风”为主旨,开展多种活动,并将此次活动作为开端和切入点。这是辽宁的书法骨干们进一步振兴辽宁书法的集体决心、集体思路和集体智慧,是相当有意义的一件事。我作为辽宁书坛老一点的书法人感到由衷地欣慰。 辽宁书法现正处于新的发展时期,亟待有新的作为和新的提升,迫切需要有一个更明确、更鲜明的目标,群策群力地向这个目标奋进。“辽海风”的提出,正是顺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线条中有生命的律动
    2. 我的创作是即兴的,而且是因势利导、化险为夷,我没有刻意调动太多的理性,除应酬作品外,有感觉出现时才去做作品,契机是具有了创作欲,即孙过庭《书谱》中“五合”条件之一的“偶然欲书”,而我经常“偶然欲书”,希望用不同的笔调、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感觉把它们表达出来。 激发“偶然欲书”的因素很多,如社会事件、天气、音乐、经典艺术,或看到比较精彩的文字有所感触,或听到朋友精彩的话,都能激发我的灵感。这种灵感也不是绝对没有理性,有潜在的理性在把握,但在创作中,不把理性扩展,让它若即若离。如写&ld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浅论“意在笔先”
    2. 传卫夫人《笔阵图》有云:“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手不齐,意后笔前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较早提到了“意前笔后”的问题。可能是受卫氏的影响,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写道:“夫欲书者,先干研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之后书论中提及者甚夥,多从此出。千百年来,后之学者或将“意在笔先”作为教条、奉为圭臬,或望文生义,复述《题后》(《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后简称《题后》)字表意思,或者干脆认为“意在笔后” 。仁者见仁,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2(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