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评论 >>
    1. 沈鹏:书法的形式即内容
    2. 把书写的“素材”当做书法作品的内容,几乎是最常见的误解。书法有自身的形式和内容。倘若只以书写的文词为内容,书法岂不徒具外形?书法艺术的独立性到哪里去了? 把书法“素材”当做书法“内容”,在理论上是悖谬的,在实践上无益。有关书法艺术的“内容”,我们且从古人大量文字中寻找启示。历代书论,蔡邕《笔论》、李阳冰《上李大夫论古篆书》、韩愈《送高闲上人序》等,谈到书法的特征,某家某派的风格,有数不尽的比喻。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碑评》开头对几种魏碑的评价:“爨龙颜碑若轩辕古圣,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浅谈书法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作者:陈鑫
    2. 内容摘要:当我们去深入剖析我们的许多设计作品时,不难发现,我们的作品缺乏的是文化内涵,缺少的是民族特色,这也正是我国艺术设计落后的根源之所在。本文从艺术设计的内涵和外延谈起如何将现代艺术设计同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及作为设计师在运用书法时应该具备的一些艺术素养。 关键词:书法艺术、传统文化、艺术设计、继承 所谓艺术设计,从内涵上说就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物质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筹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试论美术书法创作与象牙浅刻创作的关系及区别 作者:倪久晋
    2. 浅刻这一形式是时刻伴随着人类文明前进的步伐而产生的,以浅刻作为一种文化传递形式出现的时间,要早于其他一切使用其它工具作表达的形式,制竹简、钟鼎都少不了进行浅刻才能成文。后来,由于布、帛、纸及软笔的出现,人们为了记事、叙事、作文的方便,浅刻在这方面的功用就被毛笔所替代,逐渐退出了某些方面的功能。而仅守住了在硬质材料上为艺术服务的这一最后领地,这在我以前的文章里就作过明确的表叙,现就不再加以展开论述了。 象牙浅刻出现于何时,早就已有很多考古专家根据出土的实物著文证明,大概也有四五千年的历史了。而真正以艺术形态出现,其是兴于唐盛于明清,更是无可非议的事实,这在有关博物馆里有实物可作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蔡树农:孙晓云的“女红”
    2. 来源:美术报    女书法家孙晓云曾把女性写书法比作“女红”。现在的年轻女性已经不知道“女红”的含义了,在古代,“女红”可不管大家闺秀还是小家碧玉,几乎是人人皆能的。“女红”是一种日常状态,书法也是。所以,孙晓云的“女红说”似乎不是对书法的要求,又可以说是对书法最大的要求。“书法有法”的出典是不是源于“女红有法”的联想?   “庚寅新春友人聚餐,席间杨沐谈起有弟兄持宫里秘藏乌丝栏笺纸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经典碑帖的文化秘密 作者:萧榕 
    2.  由青年学者、书画家俞丰所编著的《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一书近日由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此书是一本从全新角度解读历代经典书法作品的著作,编纂和出版之初,就受到了广大书法爱好者的热情关注。   详实的编纂结构   书中精选历代经典碑帖一百种,每篇主要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概述,介绍每件名作的创作背景、流传情况、真伪辨析、作者简介和历代评论等。另外还有从文学角度分析碑帖文本的优劣和鉴赏要点,这一点是以往同类书籍中绝少涉及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原文著录,将碑帖全文抄录,并考证历代文集,尽可能补全了传世拓本中的缺漏和错讹。第三部分是注释,乃将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宋华平行草书蠡测 作者:杨天才 
    2.   宋华平是河南书坛的耕耘者、守望者,也是一位在当代书坛有影响的书家。20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河南省书法事业的发展,为河南成就“全国书法大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数十年中,他在书法领域辛勤创作,孜孜不倦,取得了优异的成就。这里笔者不揣浅陋,仅就宋华平行草书风格略陈浅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书法的全面复兴和文化多样化的实现,书家谋求在开放的视阈中实现历史的超越。而这种超越性实践是在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承续了碑学的民间化取向并加以范式扩散,扩充延展了碑学的固有范畴,在长时段的历史追寻中,引入近现代考古学成果,将流沙坠简、魏晋残纸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书法教育:历史沿革与当代问题及出路 作者:颜以琳 
    2. 我国教育历史悠久,书法教育伴随识字书写而生。究其源头,盖自三代有之。“唯殷先人,有典有册”可推知殷商时代已有书写史官和书写教育。孔子私学教授弟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于实用的识字教育中凸显了艺术性的观念。中国书法于实用性与艺术性阴阳互推之中而生存演化。秦发行的《仓颉篇》、《爰历篇》等通用教材和欲以秦小篆统一文字的“书同文”政策体现出书法教育中强烈的实用观念。汉代太史试学童的史官选拔制度、统一教材《熹平石经》的颁布、鸿都门学的设立都是以书法的实用性为主要目的而进行的。魏晋氏族书法和师徒相授的书法教育传承模式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略论杨沂孙的篆书艺术——兼及清代篆书之发展
    2. 清代书坛,帖碑更替,篆隶大兴,各种书体尽呈姿态,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篆书艺术而言,清代已跨越了宋元明三朝的低谷而重新崛起,并有突破性的发展,堪称超轶唐宋,直追秦汉。尤其是乾、嘉朴学兴起之后,训诂考据、明经访碑等,直接刺激了当时篆书艺术的发展,使得篆书书法与社会的好古之风逐渐结合在一起,为篆书的普及与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前期,由于康熙皇帝的喜爱和推崇,书法风气基本上笼罩在董其昌的影响之下,时人多作行书。一些书家同时也致力于隶书的创作与探索,其中作篆书者相对较少,主要代表有王澍、董邦达、黄树榖等人,他们所作篆书,大体上学的是宋代徐铉翻刻的秦《峄山碑》和唐李阳冰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陈振濂书法大展:让世界“阅读”中国书法
    2.  意义追寻——陈振濂北京书法大展引来了多方关注,不仅布展的创新性得到了业界的好评,他提出“阅读书法”的观点也引来广泛的讨论。在展览期间,书法界的专家、学者集聚一堂,就书法展览的形式、书法的思想性、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等问题展开了讨论,为中国书法发展提供了宝贵建议。   “为书法穿盛装,让书法住别墅”   陈振濂的这次书法展的布展形式与很多书法展不同,他尝试把一幅完整的作品拆开,镶嵌进其他作品,请了一些同行和自己的学生作为展览的导读,每个展览的区块里还有一些标题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国粹之范例 传统之经典——论杨沂孙的学术研究与书法创作的成就
    2. 在璀璨夺目,精湛善变的中华民族文化艺术门类中,书法艺术从来就是相当发达的。究其特质言之,它有实用性与艺术观赏性两大功能。尤其是前者,往昔凡识字者无不爱书法,不过是水平高低区分而已。从历史上看,它不仅为历代君王、名公大臣、文人墨客甚至嫔妃贵人、大家闺秀所喜爱。就是在民间,书法也有深厚而广泛的民众基础。它常常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地位的象征。有一个文化现象颇具民族性:从封建社会直至辛亥革命后,不论官职大小,无不擅书。其中有些官员,生前官职不大,但书法造诣精到,从政之余或退隐山林之后又沉缅于学术研究,并给后人留下许多有价值的诗文与论著,故其仙游后艺名并不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殆尽,而是愈来愈为学人所敬仰、正视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3(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