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北京 书画 艺术 美术 书法 北京 综合新闻
      分享到:

      走在当下的书法创新——专家研讨当代书法评价标准与审美体系

          书法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符号,也是最有群众基础的优秀传统艺术,它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工具和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下,如何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得到进一步的传承和弘扬,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担当。如何创造出符合当代审美情趣、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之作,也是当代书法家们面临的重大课题。近日,由中国国家画院主办、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所承办的2023中国国家画院年度学术论坛“关于当代书法评价标准与审美体系的讨论”研讨会在中国国家画院举行,来自书法界近3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书法评价有无标准、书法创作与大众书写、书法创新的边界与法度、传统书法的当代性转化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书法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进行现代转型,尽管出现了书法创作开始脱离实用书写、书法家从传统文人转向专业书家、在书法理论中引入其他艺术门类和美学理论等现象,以及书法交流方式从私密空间走向公共空间、书法学科建设的觉醒等一系列转型标志,但依旧被许多人所不解。中国书协顾问、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委员会研究员胡抗美表示:“没有现代转型的书法传统是不完整的,我们现在所理解的传统基本上是清代以前的,现代转型的成果很少有人知道。这对于生活在改革开放年代,长在小康社会环境下的我们来说,是格格不入的。书法在现代转型时已经对书法学进行过科学的艺术界定,书写方法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是进入艺术殿堂的手段,不是书法艺术的表现对象。书法的审美对象是通过笔墨组合而形成的,这在古代被称作‘神采’。在传统的审美标准当中,神采是至高无上的,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对神采进行现代性阐释。书法转型已过去几十年了,我们怎样把这样一个传统贯彻下去,是我们建构书法理论体系、审美标准应该考虑的问题。”

          《中国书法》杂志社社长、主编朱培尔近几年参与了两项重大工作,一个是书法标准体系的鉴定,一个是关于书法评价体系的撰写,它们分别由中国书协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持。然而他在工作中发现,有关书法的评价标准问题,越往下深入就越发现其牵扯面广,最后变成审美体系的问题。他说:“中国书法的审美体系是可以书写的,而且可以写得非常到位;对于书法的评价标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讨论,但很难把它具体地写出来。因为我们现在讨论的是书法家的标准,而非一般的写字标准。中国书协举办过各种类型的展览,如果仅用一个标准来衡量是不可能的,但为相似项目制定评价标准却是可以做到的。像文字、书写形式、书写技法、章法等问题可以衡量,但像风格、性情、感情等问题则很难衡量。这样的讨论,让我们会更清楚地认识标准可以适用的地方,以及在具体项目中,我们将如何制定有针对性、有意义、有价值的标准。”尽管目前有关书法的评判标准很难统一,但作为一门艺术,书法也并不像竞技体育那样必须遵循规定动作,还是具备其发挥艺术性的空间,也就是艺术的主观性。“颜真卿在北宋受推崇,欧阳修甚至评价‘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这与颜真卿书法体现出的正直刚毅形象有关;米芾不喜欢颜真卿,说他是‘丑怪恶札之祖’,也有其主观性”。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原主任、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原副主任刘恒说:“从宋代到明代,书法家走典雅、优美、流畅、飘逸的风格;到了清代中期形成了碑学的一套标准,在阮元号召后,包世臣、何绍基等人提出了新的标准,开始提倡坚劲、厚重、奇绝。如果没有新的标准出现,像康有为、沈曾植又怎么能进入书法圈子?正是因为新标准的树立,才有了新的作品样式。因此书法标准一直到清末前是分散的,是在不同地域、不同的流派圈子里,根据权威人物的讨论逐渐发展的。1976年后的书法复兴标准依然延续古代,加上林散之、沙孟海、启功等大家的引导,可以说书法标准的演进到现在还无法完全跳出传统模式。如果出现需要确立的新标准,我想更多是要关注社会,进入到社会大众体系里面。正如沙孟海、林散之、启功都是进入社会大众视野的书法家,如今的书法家很少能进入,这和评论有很大关系。”

          当代书法展上,时常能听到来自社会上和业内的批评之音,包括书风千篇一律、雷同等等。但从展览组织者的角度来看,如果让批评者转换立场,也未必会如此批评。“改革开放40多年,每个书家都能自成面貌吗?与王羲之面貌雷同的作品已经有一两千年历史了,宋代写苏东坡的人也很多,元代的赵孟頫也是一统天下,雷同有其时代原因。”中国文联书法艺术中心副主任郑培亮说。有法,但无定法,风格的创新固有其规律。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朱天曙认为,这种规律是我们在当代书法创作和评价当中应该遵循的:“经常有外国学生用宣纸和毛笔写字,但仅仅是书写汉字,不像我们的书法。创作的规律、用笔基本的规律、探求艺术的规律,可能是我们在创新里应该要遵循的基本内容。书法艺术创新离不开对中国艺术和中国文化整体性的认识,当代书法活动尽管看起来很繁荣,实际上人文缺失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当代书法要真正做到守正创新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传承方面,书法传承的是经典文化,书法同时也涉及到书写内容的问题。在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副所长谢小铨看来,现在的书法除了写唐诗、宋词、画论、古人的札记等内容之外,是否具有书写其他内容、时代内容的可能性。书法既是艺术,更是能书写内容的艺术,这是书法的边界问题。

          其实把当代书法和古代书法放在一起,明显能看出差别;而如何高度概括当代书法,也可能是后人做的事。“每个时期的创作,既没有必要捧到天上去,也没有必要把创作行为、求新行为一概抹杀。标准可以探讨,审美倒是可以有所作为。”郑培亮说。守正不守旧,只有具备内在逻辑、有理路的创新,才可能成为接续传统的一部分,为今天的人所接受。“在许多艺术创作领域,创新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在书法领域却尚不清楚,原因在于有人认为书法是文化,而不是艺术。很多人对书法史比较熟悉,但对整个艺术史研究得还不够,特别是研究20世纪的艺术史,不仅要有知识,还要有洞见,如果不具备,就很难创造出新东西。此外,对作品意义的解读必须具备基础知识、基础研究、基础训练,比如很多作品把汉字作解构重新排布,这属于现代抽象构成的理论,而非原创。并不是说每件作品都要原创,但是需要知道这样写的时候,面对前辈的伟大作品,要如何做才能和他们不同,并保持构成本质的一致,这对于我们判断新作品的原创性很重要。”中央美院教授、中国书协学术委员会委员邱振中表示。

          “书法经典作为非对象性的存在,如何将这种存在转化为我们生命体验对象的一种图像,是大家都在努力做的一件事情。”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所所长魏广君说,“书法一旦转化为我们可关注的对象,其在美学研究的意义上就成为新的经典,在混沌状态下,可能就会被发掘和认识。中国传统的‘品’、古典美学和传统美学的理论,作为普遍的评论方法,其标准共性的内容越多,对标准的认识可能就越明晰。普遍评论方法,我们历代都不缺,为什么到今天会缺?只是缘于我们如今书写的状态,从展览的意识上,从篇幅的角度,和以往有了很大不同。”

        责任编辑:静愚
            :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书法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书法家网]的价值判断。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73(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