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法家网 >> 艺术新闻 >> 综合新闻
    1. 斯文在兹——写在启功先生逝世二十周年之际
    2. 2025年6月30日,距离启功先生离世已整整二十载。这位自嘲“身与名,一齐臭”的学者,以一篇诙谐而深沉的《自撰墓志铭》,为自己一生镌刻了一幅最精妙的侧影:“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 这看似轻松随意的寥寥数语,实则字字千钧,凝聚着一位通儒对生命本质的彻悟、对浮名虚誉的洞穿,以及对学术真谛近乎虔诚的叩问。 他自况“博不精,专不透”,这看似谦卑至极的退守,实则是其深厚学养在无边知识海洋前的自然姿态。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皓首穷经,其注释的《红楼梦》程乙本,以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笔触之艺”:开启全新的古文字艺术表达
    2.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造字思想、美学原理及创作方法,历经数千年仍为当代艺术创作及文化传播带来不竭动力。如何为汉字注入新的活力,贡献当代的智慧与创意,并以此为载体,实现不同文明、文化之间的对话? 近日,在法国商博良世界文字博物馆展出的“笔触之艺:中国古文字视觉艺术展”,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楠从教三十年来在甲骨文、金文、篆书等中国古文字研究与创作中取得的成果为载体,通过数字艺术、装置设计与互动体验,向欧洲观众展现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与现代生命力。透过这些作品,观众能够与中国文字进行穿越时空的对话,感受汉字的生命力与活力。 陈楠长期致力于包括甲骨文在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和调心手之用”:解缙对师古的倡扬
    2. 游七星岩诗 局部(草书) 解缙 故宫博物院藏 为了重新树立书法的主流审美标准,以“中和之美”为旨归的书法美学特征开始为时人不断强调。回溯历史,每每在某个时期出现一种较为激进、偏欹的美学实践与理论主张时,隐于深厚传统之内的中和之力就会迅速发挥作用,借由复古、纠偏、立法等主张快速减缓文艺发展方向与传统轨道的偏离。这种文化演进方式更多的是以“中和”的方式缓和文艺变革的剧烈程度,起到反思与扬弃的作用,并将新的经验纳入民族文化发展与美学思想的新的传统之中。在明代书法文论之中,对书法中“法”的强调让人们看到了这种中和力量的具体作用。 明代文人艺术实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笔墨究竟该“随时代”还是“随古代”
    2.   前段时间,陈传席先生发表了一篇《笔墨当随古代》的文章,明确表示因为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所以他提出“笔墨当随古代”以对之、以强调之,并论述了为什么笔墨不能随时代,而非要随古代的几点原因。全文读罢,总的来讲,对其观点部分认同。   首先要说的是,我以为陈先生大抵没有真正弄清楚石涛所讲的“笔墨当随时代……”这一理论的原意,其实不只他一人,当下太多人也没有弄清楚,就稀里糊涂、人云亦云了。殊不知他们的理解纯属误读,纯属断章取义,石涛完整的那段话是“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上古之画迹简而意淡,如汉魏六朝之句然;中古之画如晚唐之句,虽清洒而渐渐薄矣;到元则如阮籍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AI技术:书法展览的创新引擎
    2. 在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AI技术宛如一股强劲的创新力量,为书法展览这一古老艺术展示形式注入了全新活力,引发了一系列深刻变革。从提升观展体验到拓宽传播边界,AI技术全方位重塑了书法展览的格局,成为推动书法艺术在当代社会蓬勃发展的关键引擎。 AI驱动的观展体验革新 传统的展厅展览,观众在欣赏书法作品时,往往只能依靠自身有限的知识储备和现场有限的文字介绍来理解作品。而AI技术的融入,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限。智能导览系统基于先进的AI语音识别和图像识别技术,为观众开启了深度了解书法作品的大门。当观众踏入展厅,只需对着导览设备说出心仪作品的名称,设备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人工智能时代,书法教师何为?
    2. 作为一个书法教育工作者,面对AI该何去何从呢? 首先,书法教师的角色定位要立即转变,不能故步自封,停滞不前。随着AI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艺术领域的知识讲授和知识传递任务将逐步由人工智能承担,至于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测验评分等,这些工作将慢慢由AI辅助完成,有的AI软件甚至比教师完成得更快速、更精准、更高效。AI可以传授给学生知识,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可以提升学生应用新技术的能力。然而,教育是一份人与人相互影响的工作,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个过程是慢慢进行的,潜移默化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以后书法还可以这样写
    2. 机械手臂正在写书法 AI技术的介入正在为书法这一传统艺术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其影响已超越简单的“机器模仿人类”阶段,正在重构创作、教育、商业的底层逻辑。在AI来临后,还有哪些脑洞大开、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举,是我们目前没想到的,或者说AI让这个行业发生了更有趣的变化和带来质的改变?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DeepSeek时,它给我总结了许多,有些显然太过超前和科技,超出我们的认知,但其中有几条确实让人眼睛一亮,觉得很有前瞻性和说服力,并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总结几条供读者参考或者在茶余饭后作为谈资。 1.开发具有模拟学习功能的智能毛笔,记录创作过程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AI不是取代书法,而是推动发展
    2. AI已然成为当今时代的显著特征。AI的迅猛发展,影响着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从艺术界域来看,传统的艺术思维和生产方式与现代革命性技术的直接碰撞,让当代的人们似乎有些措手不及。尤其是当人们看到AI艺术作品的时候,一方面,人们感叹AI技术的强大而充满好奇与期待;另一方面,人们不免担忧自身价值可能受到AI的冲击而处于焦虑之中。不过,兴奋与阵痛交织过后,艺术界已是逐渐理性地去面对艺术与科技与新时代的深度融合。而在这具有革命性的AI时代,作为书法工作者,亦是应该以积极且理性的心态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具体来讲,有两个方面需要书法家认真思考。 其一,书法创作更加注重体现个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越是现在越需要人文关怀
    2. 最近确实在思考这方面的问题,我认为技术和人的关系问题并不是最近才面临的问题。20世纪的存在主义之争本身也是跟机械复制进步的历史相关联的。目前比如说像短视频的投送机制能够推测用户画像,这可能会导致用户一直处在自己舒适的静态区域里面。越是这样,则越需要人文关怀和教育,比如培养思辨能力和自我分析的能力。 AI对于我处理一些简单沟通信息起到了很大的帮助,因为它可以很快地帮我把一些英语邮件转回成中文或者把中文邮件转回成其他语言。但是如果说我需要处理一些比较学术性的写作的时候,其实AI并不能提供很好的解答。正是这样一种话语深度之间的“缝隙”,让我知道其实人的知识并不会在短时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1. 我正用愉快的心情拥抱AI
    2. 曾翔 白居易《斋居偶作》 32×68cm 2025年 书法的核心就是书法本身。当下很多人把书法的核心说成是文本内容、是文化、是情感等,我以为都失之偏颇。其实书法就好比一个人的心电图,是人的精神的一种流露。所以这才是它真正的核心,它不需要其他的东西来代表。 AI是把混沌的世界变成清晰,变成可以计算,变成有条理,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把世界的混沌状态变得让我们明明白白。 几千年来,书法的秩序一代一代相传,由混沌走向清晰。但是我以为,书法的未来可能是要把清晰的东西变得混沌,让它有猜测性,让它具有不可捉摸性。我认为这才是书法未来的 [详细...]
      来源:中国书法家网 编辑:书法家网

    美术展讯
    热门艺术家
    1. 李文培
    2. 李文培著名水墨戏曲人物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舞台美术家协会理事,华侨大学兼职教授。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1. 宗燧岩
    2. 宗燧岩,男,1983年生, 07年毕业于北大资源美术学院。 在校期间得到栗宪庭、李天元、李岩、 ...进入专题
    3. 责任编辑:汲平
Processed in 0.012(s)   0 queries cached